“敢想”“敢干”“敢创”!这位“95后”所长有真本事

时间: 2024-12-16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8491

在九龙坡区司法局西彭司法所,有一位年轻的“95后”所长,敢想、敢干,更敢创!他打造“铝都法律微诊所”,主动“送诊上门”;构建“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精准找到求助渠道;带领一支人均“90后”的队伍成功获评重庆市首批“枫桥式”司法所……

他就是曾震。大伙儿提到他,就会竖起大拇指:“这个‘95后’曾所长,有点真本事哦!”

创新“铝都法律微诊所”

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我沿着父亲的路,努力走进群众心里。”

曾震的父亲也是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同龄人都在疯跑玩闹的时候,曾震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坝里,听父亲用法律知识化解一场场矛盾纠纷。渐渐地,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法治惠民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曾震到西彭参加工作,选择像父亲一样投身基层。西彭镇是九龙坡区西部大镇,企业众多,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和群体性特征。

“小矛盾不及时化解,很可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曾震不断思考,基层是化解百姓“鸡毛蒜皮”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如何才能打通法治惠民这“最后一公里”?从小的耳濡目染在此刻发挥作用,院坝会能“零距离”化解矛盾,大家都知道生病要去医院,那能不能打造一个专治矛盾纠纷的诊所?不仅如此,他希望“不仅要让大家求诊有去处,还要主动送诊上门!”

今年5月,曾震聚焦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依托全镇28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和村(居)人大代表工作站,开设“铝都法律微诊所”。组建以人大、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以及镇政府各部门业务骨干为核心的“诊疗团队”,探索出一条“定点坐诊+流动巡诊+上门送诊+专家会诊+定期复诊”的新路子,深入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化矛盾”“涨知识”!

前不久,玉凤村村民老姜就通过“铝都法律微诊所”解决了一件“大事”。老姜和其他4位村民将名下土地长期出租给鱼塘老板慕某,慕某因病去世后,老板娘施某继续使用租地,却拒付租金。老姜他们多次找施某“要说法”未果,矛盾越积越深。

“铝都法律微诊所”接到村委会上报的纠纷后,调解团成员们采用情理引导、悉心释法、答疑解惑等方法,终于引导村民们放下多年心结,就是否继续租赁土地、租金给付金额等事宜达成了共识。

成立以来,“铝都法律微诊所”已累计服务群众2600余人次,修改、代拟各类法律文书77份,成功调处老人赡养、土地流转等各类矛盾纠纷98起,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3次。

构筑“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变“单打独斗”为“万物互联”

“既然不是人人懂法,那就让法律途径主动延伸到群众脚下。”曾震说。

西彭镇地处中梁山麓、长江之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这里形成了大园区、大企业、大农村的复杂情况,社会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群体性和以利益诉求为主的特征。

“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就三种解决方式:吵架、打架、告上法庭。”曾震总结道,小镇普法路漫漫,但矛盾纠纷可能随时都在发生,让所有群众都知法、懂法、用法不能一蹴而就。

院落长、网格员、法律之家、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现有的公共法律服务渠道多元但分散,能解决但不够迅速。曾震就发挥自己的巧思妙想:“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万物互联,快速便捷,既然现有资源丰富且分散,那能不能构建一个圆,将所有资源纳入其中,让所有点位互联起来,让线索能够迅速传播,提高群众对法律的可及性。”

曾震结合现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以个人、家庭为单位,在全镇范围内拓展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以法律之家及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圆心,连接所有村(社区)干部、140名法律明白人、92户“学法用法示范户”、10名村(社区)法律顾问以及各类公益法律资源,使辖区群众能在半个小时内寻求到合适的法律途径、获得法律咨询服务,构筑起“家门口”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截至目前,西彭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点共计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咨询6300余人次,申请法律援助30余件,引入司法程序21件。

创“枫桥式”司法所

开辟基层治理新“枫”景

“缺乏经验不要紧,关键是要走出自己的路。”

2021年,曾震全面负责起西彭司法所的工作;2023年,西彭司法所这支人均“90后”的队伍获评重庆市首批“枫桥式”司法所。温和但有干劲是曾震对同事和自己的评价。被问及这支年轻队伍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他说,用网络热梗来形容就是“年轻人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大家年轻但不缺责任心,是因为曾所带了个好头。”同事谭莉举例说,以往曾震住在西彭时,周末突发矛盾纠纷需要调解,曾震都一声不吭地接下工作。他不说,但同事们都看在眼里。后来,曾震搬家到杨家坪,周末再有工作时,还不待安排,家住西彭的同事就自发把工作干了。

2022年以来,西彭司法所将每周五上午设为“公共法律服务惠民日”;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持续壮大社会普法力量……在曾震的带领下,这支“90后”团队从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普法宣传三个角度出发,创新服务模式、丰富调解机制、凝聚法治建设“共鸣力”,以实际行动让“枫桥经验”在西彭落地生根,从而开辟了基层治理新“枫”景。

曾震说:“年轻人缺乏经验,那就不依靠经验,要敢于直面新的复杂情况,敢于走出自己的路!”

记者 舒楚寒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敢想”“敢干”“敢创”!这位“95后”所长有真本事

在九龙坡区司法局西彭司法所,有一位年轻的“95后”所长,敢想、敢干,更敢创!他打造“铝都法律微诊所”,主动“送诊上门”;构建“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精准找到求助渠道;带领一支人均“90后”的队伍成功获评重庆市首批“枫桥式”司法所……

他就是曾震。大伙儿提到他,就会竖起大拇指:“这个‘95后’曾所长,有点真本事哦!”

创新“铝都法律微诊所”

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我沿着父亲的路,努力走进群众心里。”

曾震的父亲也是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同龄人都在疯跑玩闹的时候,曾震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坝里,听父亲用法律知识化解一场场矛盾纠纷。渐渐地,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法治惠民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曾震到西彭参加工作,选择像父亲一样投身基层。西彭镇是九龙坡区西部大镇,企业众多,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和群体性特征。

“小矛盾不及时化解,很可能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曾震不断思考,基层是化解百姓“鸡毛蒜皮”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如何才能打通法治惠民这“最后一公里”?从小的耳濡目染在此刻发挥作用,院坝会能“零距离”化解矛盾,大家都知道生病要去医院,那能不能打造一个专治矛盾纠纷的诊所?不仅如此,他希望“不仅要让大家求诊有去处,还要主动送诊上门!”

今年5月,曾震聚焦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依托全镇28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和村(居)人大代表工作站,开设“铝都法律微诊所”。组建以人大、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以及镇政府各部门业务骨干为核心的“诊疗团队”,探索出一条“定点坐诊+流动巡诊+上门送诊+专家会诊+定期复诊”的新路子,深入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化矛盾”“涨知识”!

前不久,玉凤村村民老姜就通过“铝都法律微诊所”解决了一件“大事”。老姜和其他4位村民将名下土地长期出租给鱼塘老板慕某,慕某因病去世后,老板娘施某继续使用租地,却拒付租金。老姜他们多次找施某“要说法”未果,矛盾越积越深。

“铝都法律微诊所”接到村委会上报的纠纷后,调解团成员们采用情理引导、悉心释法、答疑解惑等方法,终于引导村民们放下多年心结,就是否继续租赁土地、租金给付金额等事宜达成了共识。

成立以来,“铝都法律微诊所”已累计服务群众2600余人次,修改、代拟各类法律文书77份,成功调处老人赡养、土地流转等各类矛盾纠纷98起,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3次。

构筑“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变“单打独斗”为“万物互联”

“既然不是人人懂法,那就让法律途径主动延伸到群众脚下。”曾震说。

西彭镇地处中梁山麓、长江之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这里形成了大园区、大企业、大农村的复杂情况,社会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群体性和以利益诉求为主的特征。

“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就三种解决方式:吵架、打架、告上法庭。”曾震总结道,小镇普法路漫漫,但矛盾纠纷可能随时都在发生,让所有群众都知法、懂法、用法不能一蹴而就。

院落长、网格员、法律之家、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现有的公共法律服务渠道多元但分散,能解决但不够迅速。曾震就发挥自己的巧思妙想:“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万物互联,快速便捷,既然现有资源丰富且分散,那能不能构建一个圆,将所有资源纳入其中,让所有点位互联起来,让线索能够迅速传播,提高群众对法律的可及性。”

曾震结合现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体系。以个人、家庭为单位,在全镇范围内拓展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以法律之家及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圆心,连接所有村(社区)干部、140名法律明白人、92户“学法用法示范户”、10名村(社区)法律顾问以及各类公益法律资源,使辖区群众能在半个小时内寻求到合适的法律途径、获得法律咨询服务,构筑起“家门口”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截至目前,西彭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点共计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咨询6300余人次,申请法律援助30余件,引入司法程序21件。

创“枫桥式”司法所

开辟基层治理新“枫”景

“缺乏经验不要紧,关键是要走出自己的路。”

2021年,曾震全面负责起西彭司法所的工作;2023年,西彭司法所这支人均“90后”的队伍获评重庆市首批“枫桥式”司法所。温和但有干劲是曾震对同事和自己的评价。被问及这支年轻队伍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他说,用网络热梗来形容就是“年轻人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大家年轻但不缺责任心,是因为曾所带了个好头。”同事谭莉举例说,以往曾震住在西彭时,周末突发矛盾纠纷需要调解,曾震都一声不吭地接下工作。他不说,但同事们都看在眼里。后来,曾震搬家到杨家坪,周末再有工作时,还不待安排,家住西彭的同事就自发把工作干了。

2022年以来,西彭司法所将每周五上午设为“公共法律服务惠民日”;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持续壮大社会普法力量……在曾震的带领下,这支“90后”团队从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普法宣传三个角度出发,创新服务模式、丰富调解机制、凝聚法治建设“共鸣力”,以实际行动让“枫桥经验”在西彭落地生根,从而开辟了基层治理新“枫”景。

曾震说:“年轻人缺乏经验,那就不依靠经验,要敢于直面新的复杂情况,敢于走出自己的路!”

记者 舒楚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