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叶会娟)12月17日,市民政局召开第四季度民政政策新闻通气会,通报了市民政局持续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群体现实需求,通过出台一系列民生政策,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养老护理员1.2万人,80%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持证率52%,不少是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4050’人员。”市民政局副局长余东海通报了当下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困境,养老护理员队伍总体存在劳动强度大、平均年龄大、心理压力大、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职业认同低“三大三低”状态。 对此,市民政局联合市教委、市财政局等12部门印发了《重庆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从六个方面入手培养更多高级别职业技能等级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包括开展养老护理员“新八级工”试点、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将养老护理纳入专业职称范畴、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等。到2027年,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认证率预计将达到60%,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需求。 鼓励社会家庭收养残疾孤儿 在“一小”方面,市民政局联合市教委等6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病残孤儿回归家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在贯彻落实民政部等七部委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实际,从基本生活、基本医疗、教育保障和康复救助服务等四个方面给予病残孤儿回归家庭有力的政策支持。收养残疾孤儿的家庭可申请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每月领取1625元。 此外,通知还突破了现有政策,将鼓励收养的对象从残疾孤儿拓展到病残孤儿,并明确了送养、收养评估、收养登记、户口迁移等方面的要求,加强了综合保障工作。 加强低收入人口社会救助 针对“一困”群体,市民政局印发了《重庆市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方案》。 该方案明确在全市各区县全面建设集资源整合、救助工作、惠民有感于一体的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形成联合救助服务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29个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链接了226家社会组织机构,整合了258项慈善等社会资源,开展了88个政府购买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惠及了116.76万人次困难群众。同时,市民政局还会同11个部门印发了相关通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 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 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市残联印发了《2024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调整方案》。 该方案明确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0元,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0元。此次调整有助于缓解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助力残疾人康复护理。调整后的标准已于2024年10月1日起执行,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