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助推戒毒康复事业和公共安全治理创新发展

时间: 2024-12-2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庞, 伊聆 阅读量:8394

在12月19日下午举行的“戒毒康复与公共安全管理”论坛的分论坛上,嘉宾们分别围绕“吸食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戒治”“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戒治”“医疗戒毒的理论与实践”“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手段与方法”四个主题,开展了戒毒理论分组研讨。参会人员结合主题积极提问,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与思想的碰撞,助推戒毒康复事业和公共安全治理创新发展。

论坛一:吸食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戒治

加强全流程监管防范麻精药品滥用

当前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麻精药品等非列管成瘾性物质的人员持续增加。针对该情况,参加“吸食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戒治”分论坛的专家学者从专业视角出发,阐述了非列管成瘾性物质的多样性、危害性、成瘾机制,并同时提出和分享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戒治策略。

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日新在《热敏灸减轻冰毒吸食者毒瘾渴求的初步研究》中提到,热敏灸能够有效减轻冰毒吸食者的毒瘾渴求,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症状,且具有远期效果。

非法物质成瘾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医学科主任杜江结合研究项目中,从人工智能赋能的角度,联合企业开发人工智能康复系统,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其疗效,为后续实践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袁凯则在题为《成瘾渴求机制与干预》的报告中,介绍了成瘾渴求脑电神经振荡机制的研究发现,以及借助高精度tACS技术干预成瘾人群的初步疗效及个体化策略。

“麻精药品属于精神活性药物,是受国家管制的特殊药物。”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部副主任段春梅详细介绍了麻精药品给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带来的严重危害。

针对目前麻精药品滥用的社会问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江认为,应当充分认识到麻精药品的双重属性,通过加强全流程监管的方式,防止麻精药品被滥用等非法用途,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重庆市渝中区精神卫生中心健康门诊主任郝艳从健康门诊的角度出发,从综合干预措施到特色治疗作了详实介绍。

作为深耕戒毒治疗的一线专家,山东省司法厅戒毒矫治处副处长孙华英与重庆市戒毒康复所戒毒医院副院长梅小毛从工作实践出发,通过案例展示,揭露了非列管物质成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治疗的复杂性。

论坛二: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戒治

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家庭责任重大

随着国家不断强化打击力度,戒毒机构收治吸毒人数呈下降趋势,但作为替代品的处方或非处方药物滥用有所抬头,特别是青少年药物滥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戒治”分论坛现场,专家学者围绕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戒治和防治措施各抒己见,多维度探讨了这一复杂问题。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戒毒工作研究室主任闫佳在报告中介绍了全球范围内防治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经验和做法,并对我国青少年药物滥用防治措施提出了科学规划与建议。

“青少年成瘾行为的预防重于治疗,重点在于社会重视和家庭教育。”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成瘾医学中心主任周旭辉认为,在社会层面,成瘾性物质和非物质的宣传和管控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加强和提升父母的教育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晓以《青少年非列管成瘾物质的滥用和防范》为题,重点介绍了青少年非列管物质的滥用和防范情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副院长刘刚就如何在青少年初步接触或者复吸前提前预警以及及时给予综合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成因复杂,包括好奇心理、自控能力弱、家庭教育缺失及朋辈压力等。青少年毒品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远离毒品、拥抱更美好的未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蒋国庆说道。

此外,新疆政法学院讲师李鑫、陕西省西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四级警长马瑞麒、湖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湖南省女子戒毒康复所)四大队教导员王笠分别以《聚焦大学生群体:“一心两面三系”药物滥用的预警监测机制研究》《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应对方式研究》《发展环境与青少年成瘾性物质滥用关系的探究》为题进行了分享报告,深入探究青少年药品滥用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论坛三:医疗戒毒的理论与实践

戒毒医疗工作需多元协同精准发力

当下毒品类型呈现多元化,新型合成毒品迭代迅速,对戒毒医疗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元协同发力。在“医疗戒毒理论与实践”分论坛现场,多位专家齐聚一堂,从生物技术、神经科学、心理学、中医等多学科角度剖析戒毒的内在机制与原理,深入探讨了医疗戒毒的前沿理论。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向平在《吸毒戒治的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中提到,在生物学检测实践中对新型毒品的发现、识别、确认、评价方面存在技术手段不足、认定能力不强、支撑数据缺乏等突出问题。“构建以高分辨质谱为主要技术平台的未知物鉴定技术体系,或可提升对新型毒品的发现、识别和确认能力。”向平表示。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蔡伟雄针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强制隔离戒毒对象,给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及治疗康复带来困扰的状况,提出需要建立“强制隔离戒毒适宜性评估”技术标准的建议,以准确安排所外就医或变更戒毒措施。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谌红献以《综合戒毒康复模式探索》为题,介绍了中国戒毒康复模式的探索历程;重庆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群堂分享了重庆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技术方法取得确切且显著疗效的成功经验,为该成果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信息中心国信中数投资公司医疗组副教授庞玉龙以《古老中医——历史长河见证的智慧之光》为题,阐释了辩证施治、调和阴阳等中医理念。

当前滥用麻精药品成瘾人员中,依托咪酯滥用者尤为突出。广东省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处处长王慧敏以《依托咪酯成瘾人员精准化科学化戒治研究》为题,通过全面精准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吸食依托咪酯成瘾人员教育戒治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科学化戒毒的建议。

论坛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手段与方法

把戒毒康复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事关禁毒工作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手段与方法”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为积极主动融入毒品问题社会治理体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司法行政戒毒部门主动作为,对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实施后续照管,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巩固了所内戒治成效,有效促进了戒毒人员保持操守、顺利回归社会。”司法部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处处长马培培表示。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褚宸舸认为,戒毒社会化工作本质上是要把戒毒工作嵌入或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之中,未来应当坚持和完善强制性戒毒措施,重视和支持自愿戒毒。

云南师范大学MSW教育中心主任莫关耀提到,要充分发挥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作用,整合社会各部门的职能,形成多部门相互协同的局面。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刘斌就如何提升戒毒康复工作实效提出了具体建议,要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转变思想三个方面入手做好戒毒康复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爱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韩永泉则聚焦社区康复人员后续照管,深入剖析了其现状与面临的困境,与各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效能提升的新路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矫正教育系讲师佟璐提出“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戒毒领域的发展还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治理”的观念。

面对当前新的毒情形势,云南省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处处长黄卫洲以该省为例,尝试提出了新形势下司法行政戒毒机关有效嵌入自愿戒毒措施的实践路径;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北京市戒毒管理局)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方芳以工作实践视角,分享了北京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在毒品治理体系中的经验做法;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三大队四级警长吴俊雄针对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社会化延伸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记者 谭剑 饶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专家学者助推戒毒康复事业和公共安全治理创新发展

在12月19日下午举行的“戒毒康复与公共安全管理”论坛的分论坛上,嘉宾们分别围绕“吸食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戒治”“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戒治”“医疗戒毒的理论与实践”“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手段与方法”四个主题,开展了戒毒理论分组研讨。参会人员结合主题积极提问,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与思想的碰撞,助推戒毒康复事业和公共安全治理创新发展。

论坛一:吸食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戒治

加强全流程监管防范麻精药品滥用

当前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麻精药品等非列管成瘾性物质的人员持续增加。针对该情况,参加“吸食非列管成瘾性物质戒治”分论坛的专家学者从专业视角出发,阐述了非列管成瘾性物质的多样性、危害性、成瘾机制,并同时提出和分享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戒治策略。

江西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日新在《热敏灸减轻冰毒吸食者毒瘾渴求的初步研究》中提到,热敏灸能够有效减轻冰毒吸食者的毒瘾渴求,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症状,且具有远期效果。

非法物质成瘾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医学科主任杜江结合研究项目中,从人工智能赋能的角度,联合企业开发人工智能康复系统,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验证其疗效,为后续实践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袁凯则在题为《成瘾渴求机制与干预》的报告中,介绍了成瘾渴求脑电神经振荡机制的研究发现,以及借助高精度tACS技术干预成瘾人群的初步疗效及个体化策略。

“麻精药品属于精神活性药物,是受国家管制的特殊药物。”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部副主任段春梅详细介绍了麻精药品给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带来的严重危害。

针对目前麻精药品滥用的社会问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江认为,应当充分认识到麻精药品的双重属性,通过加强全流程监管的方式,防止麻精药品被滥用等非法用途,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重庆市渝中区精神卫生中心健康门诊主任郝艳从健康门诊的角度出发,从综合干预措施到特色治疗作了详实介绍。

作为深耕戒毒治疗的一线专家,山东省司法厅戒毒矫治处副处长孙华英与重庆市戒毒康复所戒毒医院副院长梅小毛从工作实践出发,通过案例展示,揭露了非列管物质成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治疗的复杂性。

论坛二: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戒治

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家庭责任重大

随着国家不断强化打击力度,戒毒机构收治吸毒人数呈下降趋势,但作为替代品的处方或非处方药物滥用有所抬头,特别是青少年药物滥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戒治”分论坛现场,专家学者围绕未成年人药物滥用戒治和防治措施各抒己见,多维度探讨了这一复杂问题。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戒毒工作研究室主任闫佳在报告中介绍了全球范围内防治青少年药物滥用的经验和做法,并对我国青少年药物滥用防治措施提出了科学规划与建议。

“青少年成瘾行为的预防重于治疗,重点在于社会重视和家庭教育。”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成瘾医学中心主任周旭辉认为,在社会层面,成瘾性物质和非物质的宣传和管控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加强和提升父母的教育能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晓以《青少年非列管成瘾物质的滥用和防范》为题,重点介绍了青少年非列管物质的滥用和防范情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副院长刘刚就如何在青少年初步接触或者复吸前提前预警以及及时给予综合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成因复杂,包括好奇心理、自控能力弱、家庭教育缺失及朋辈压力等。青少年毒品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远离毒品、拥抱更美好的未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蒋国庆说道。

此外,新疆政法学院讲师李鑫、陕西省西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四级警长马瑞麒、湖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湖南省女子戒毒康复所)四大队教导员王笠分别以《聚焦大学生群体:“一心两面三系”药物滥用的预警监测机制研究》《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应对方式研究》《发展环境与青少年成瘾性物质滥用关系的探究》为题进行了分享报告,深入探究青少年药品滥用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论坛三:医疗戒毒的理论与实践

戒毒医疗工作需多元协同精准发力

当下毒品类型呈现多元化,新型合成毒品迭代迅速,对戒毒医疗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元协同发力。在“医疗戒毒理论与实践”分论坛现场,多位专家齐聚一堂,从生物技术、神经科学、心理学、中医等多学科角度剖析戒毒的内在机制与原理,深入探讨了医疗戒毒的前沿理论。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向平在《吸毒戒治的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中提到,在生物学检测实践中对新型毒品的发现、识别、确认、评价方面存在技术手段不足、认定能力不强、支撑数据缺乏等突出问题。“构建以高分辨质谱为主要技术平台的未知物鉴定技术体系,或可提升对新型毒品的发现、识别和确认能力。”向平表示。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蔡伟雄针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强制隔离戒毒对象,给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及治疗康复带来困扰的状况,提出需要建立“强制隔离戒毒适宜性评估”技术标准的建议,以准确安排所外就医或变更戒毒措施。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谌红献以《综合戒毒康复模式探索》为题,介绍了中国戒毒康复模式的探索历程;重庆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群堂分享了重庆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技术方法取得确切且显著疗效的成功经验,为该成果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信息中心国信中数投资公司医疗组副教授庞玉龙以《古老中医——历史长河见证的智慧之光》为题,阐释了辩证施治、调和阴阳等中医理念。

当前滥用麻精药品成瘾人员中,依托咪酯滥用者尤为突出。广东省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处处长王慧敏以《依托咪酯成瘾人员精准化科学化戒治研究》为题,通过全面精准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吸食依托咪酯成瘾人员教育戒治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针对性、科学化戒毒的建议。

论坛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手段与方法

把戒毒康复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事关禁毒工作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手段与方法”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为积极主动融入毒品问题社会治理体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司法行政戒毒部门主动作为,对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实施后续照管,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巩固了所内戒治成效,有效促进了戒毒人员保持操守、顺利回归社会。”司法部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处处长马培培表示。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褚宸舸认为,戒毒社会化工作本质上是要把戒毒工作嵌入或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之中,未来应当坚持和完善强制性戒毒措施,重视和支持自愿戒毒。

云南师范大学MSW教育中心主任莫关耀提到,要充分发挥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作用,整合社会各部门的职能,形成多部门相互协同的局面。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刘斌就如何提升戒毒康复工作实效提出了具体建议,要从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转变思想三个方面入手做好戒毒康复工作。

重庆市江北区爱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韩永泉则聚焦社区康复人员后续照管,深入剖析了其现状与面临的困境,与各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效能提升的新路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矫正教育系讲师佟璐提出“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戒毒领域的发展还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治理”的观念。

面对当前新的毒情形势,云南省戒毒管理局教育矫治处处长黄卫洲以该省为例,尝试提出了新形势下司法行政戒毒机关有效嵌入自愿戒毒措施的实践路径;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北京市戒毒管理局)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方芳以工作实践视角,分享了北京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在毒品治理体系中的经验做法;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三大队四级警长吴俊雄针对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社会化延伸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记者 谭剑 饶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