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沉浸式”参观场所 “零距离”接受监督

时间: 2024-12-2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487

为进一步提升戒毒执法透明度与公信力,增进社会各界对戒毒工作的理解和支持,12月10日,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市未戒所”)以“家所携手筑戒治 康复运动促回归”为主题举行场所开放日活动,邀请渝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专业法律顾问以及家属代表到所,深入了解戒毒所公正文明执法、科学教育戒治等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实地参观 “沉浸式”感受戒毒工作

“戒毒场所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这里干净整洁敞亮,让人感觉舒适且温暖。”当天,在民警的有序组织下,家属们先后参观了戒毒法治教育基地、戒毒医疗中心、康复训练中心等区域,了解了场所戒毒硬件设施、民警日常执法流程以及戒毒人员戒治环境,进一步加深了对戒毒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参观过程中,民警对戒毒人员在医疗救助、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康复训练以及营养餐食等方面的情况分别作了详细讲解,全面消除了家属认知“死角”,实现了家属与场所的“零距离”接触。

在康复运动成果展示环节,家属们观看了由一二大队戒毒人员表演的非遗项目铜梁龙“二龙戏珠”、有氧健身操、运动解压操、广播体操等项目。伴随着音乐响起,戒毒人员们身着统一服饰,通过节奏明快、整齐划一的表演,向与会人员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获得热烈掌声。

“戒毒场所良好的戒治环境和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家人在这里戒毒,我们很放心!”家属纷纷表示,对亲人的戒毒充满信心,接下来将积极配合场所开展亲情帮教,和戒毒民警一起帮助戒毒人员回归。

现身说法  “面对面”开展警示教育

“爸爸,儿子错了……请您放心,儿子不会让您再失望了,我会坚定信念,戒除毒瘾,重新做人!”活动现场,未成年戒毒人员刘某现身说法,告诫大家要远离毒品,并通过一封家书和亲手制作的非遗叶雕作品,表达了对父母不离不弃与辛苦付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戒毒决心。

近年来,市未戒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治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未成年人戒毒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非遗+戒毒”的创新实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戒毒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戒治成效。

未成年戒毒人员小张初入所时身形瘦弱、面色蜡黄,走路踉跄,身体机能衰退,眼神满是惶恐。今年初,该所成功引入铜梁龙舞非遗项目,并让小张加入训练队伍。起初小张连握杆都难,龙头总是摇晃。于是民警为他特训,不断加强锻炼,小张日夜苦练,从生硬小碎步到“游龙步”,从拿捏不准到精准发力。最终,小张领会到配合精髓,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能与队友默契呼应。

历经10个月艰苦磨砺,小张不仅身体强壮紧实,性格也从孤僻内向变得开朗合群。“我希望出所后,能凭这门技艺登上更大舞台,用亲身经历劝诫世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小张说。

家属座谈 “零距离”接受内外监督

“场所要为每一个戒毒人员上课吗?”“怎么才能让吸毒人员摆脱毒瘾,不再复吸?”家属座谈会上,戒毒人员家属提出了各自的疑问。该所所长余长江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随后,外聘律师还为现场家属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为家属解答了专业的法律问题。

“戒毒场所执法情况是否真实?”“戒毒民警执法是否规范?”面对这些疑问,渝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三部主任樊鹏飞给出了答案。“自检察院入驻场所以来,市未戒所自觉接受监督,日常执法规范合理且充满人性化,同时场所通过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健全所务公开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戒毒人员王某家中是做涂料生意的。在一次探视完毕后,王某变得沉默不语,心情低落,常常独自发呆。民警代东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找其谈话,才得知王某在永川区的涂料公司因其被强戒而面临运营困境,急需变更公司法人才能解决公司危机。代东将情况向大队汇报后,大队领导立即召开大队会,专题研究并向所领导汇报,向场所聘用律师事务所咨询。最终,民警与王某家人联系后,其妻子携带相关资料到所,办理了公司法人变更,成功解决了公司危机。

据了解,市未戒所不仅通过外聘专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进行内外执法监督,同时严格落实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通过理论政策考试、执法工作考核、现场执法考评,不断提升民警公正专业化执法水平。此外,场所还坚持以会见窗口、服务热线、开放日等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所务公开,确保场所执法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记者 谭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沉浸式”参观场所 “零距离”接受监督

为进一步提升戒毒执法透明度与公信力,增进社会各界对戒毒工作的理解和支持,12月10日,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市未戒所”)以“家所携手筑戒治 康复运动促回归”为主题举行场所开放日活动,邀请渝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专业法律顾问以及家属代表到所,深入了解戒毒所公正文明执法、科学教育戒治等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实地参观 “沉浸式”感受戒毒工作

“戒毒场所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这里干净整洁敞亮,让人感觉舒适且温暖。”当天,在民警的有序组织下,家属们先后参观了戒毒法治教育基地、戒毒医疗中心、康复训练中心等区域,了解了场所戒毒硬件设施、民警日常执法流程以及戒毒人员戒治环境,进一步加深了对戒毒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参观过程中,民警对戒毒人员在医疗救助、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康复训练以及营养餐食等方面的情况分别作了详细讲解,全面消除了家属认知“死角”,实现了家属与场所的“零距离”接触。

在康复运动成果展示环节,家属们观看了由一二大队戒毒人员表演的非遗项目铜梁龙“二龙戏珠”、有氧健身操、运动解压操、广播体操等项目。伴随着音乐响起,戒毒人员们身着统一服饰,通过节奏明快、整齐划一的表演,向与会人员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获得热烈掌声。

“戒毒场所良好的戒治环境和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家人在这里戒毒,我们很放心!”家属纷纷表示,对亲人的戒毒充满信心,接下来将积极配合场所开展亲情帮教,和戒毒民警一起帮助戒毒人员回归。

现身说法  “面对面”开展警示教育

“爸爸,儿子错了……请您放心,儿子不会让您再失望了,我会坚定信念,戒除毒瘾,重新做人!”活动现场,未成年戒毒人员刘某现身说法,告诫大家要远离毒品,并通过一封家书和亲手制作的非遗叶雕作品,表达了对父母不离不弃与辛苦付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戒毒决心。

近年来,市未戒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治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未成年人戒毒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非遗+戒毒”的创新实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戒毒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戒治成效。

未成年戒毒人员小张初入所时身形瘦弱、面色蜡黄,走路踉跄,身体机能衰退,眼神满是惶恐。今年初,该所成功引入铜梁龙舞非遗项目,并让小张加入训练队伍。起初小张连握杆都难,龙头总是摇晃。于是民警为他特训,不断加强锻炼,小张日夜苦练,从生硬小碎步到“游龙步”,从拿捏不准到精准发力。最终,小张领会到配合精髓,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能与队友默契呼应。

历经10个月艰苦磨砺,小张不仅身体强壮紧实,性格也从孤僻内向变得开朗合群。“我希望出所后,能凭这门技艺登上更大舞台,用亲身经历劝诫世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小张说。

家属座谈 “零距离”接受内外监督

“场所要为每一个戒毒人员上课吗?”“怎么才能让吸毒人员摆脱毒瘾,不再复吸?”家属座谈会上,戒毒人员家属提出了各自的疑问。该所所长余长江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随后,外聘律师还为现场家属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为家属解答了专业的法律问题。

“戒毒场所执法情况是否真实?”“戒毒民警执法是否规范?”面对这些疑问,渝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三部主任樊鹏飞给出了答案。“自检察院入驻场所以来,市未戒所自觉接受监督,日常执法规范合理且充满人性化,同时场所通过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健全所务公开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戒毒人员王某家中是做涂料生意的。在一次探视完毕后,王某变得沉默不语,心情低落,常常独自发呆。民警代东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找其谈话,才得知王某在永川区的涂料公司因其被强戒而面临运营困境,急需变更公司法人才能解决公司危机。代东将情况向大队汇报后,大队领导立即召开大队会,专题研究并向所领导汇报,向场所聘用律师事务所咨询。最终,民警与王某家人联系后,其妻子携带相关资料到所,办理了公司法人变更,成功解决了公司危机。

据了解,市未戒所不仅通过外聘专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进行内外执法监督,同时严格落实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通过理论政策考试、执法工作考核、现场执法考评,不断提升民警公正专业化执法水平。此外,场所还坚持以会见窗口、服务热线、开放日等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所务公开,确保场所执法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记者 谭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