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女孩找回丢失的“声音”,他们奔走在凌晨的寒风中……

时间: 2024-12-26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8477

寒夜深沉,冷风割面,街头巷尾一片寂静,唯有警灯闪烁,一群身着警服的身影在忙碌穿梭。他们弓着腰,一寸一寸地翻找着街边的绿化带,只为寻回丢失的人工耳蜗。

图片

“警察同志,我是特殊教育专业老师,我们一位学生价值十几万元的人工耳蜗遗失了,这个人工耳蜗是她考上大学,家里省吃俭用攒钱为她定做……”12月20日20时许,大学城一高校的曾老师带着李同学,到重庆市公安局轨道分局报警求助。

据李同学回忆,当日15时20分许,其从医院离开后乘坐轨道交通准备返回大学城。由于身体不舒服加上人多拥挤,当列车到达石井坡站时,她便下车后选择乘坐网约车回到学校,18时许回到宿舍准备给耳蜗充电时发现人工耳蜗遗失。

由于耳蜗遗失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宽、轨道换乘次数多,李同学只能记得大概线路,不知道耳蜗是什么时候掉的。

了解到人工耳蜗对学生的学业及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重新制作又需要支付高昂费用,重庆公安轨道分局刑侦支队民警李超强立即开展工作。

夜晚视线条件差,加上遗失的耳蜗呈黑色,要通过监控辨别其是否仍佩戴于耳后变得更加困难。李超强首先对李同学走过的线路进行复盘,调看途经地点的监控录像,仔细理清其行动线路,并尝试通过监控精准确认耳蜗在不同时间点的状态,尽可能缩小可能的遗失范围。

经过前期整理,夜晚10点,李超强与队内三名骨干一起组成“寻耳蜗小队”,出发前往李同学所在学校实地走访摸排,并调看校内监控,排除遗失在学校里的可能性。

凌晨2点,“寻耳蜗小队”沿着李同学在轨道1号线石井坡站出站的轨迹路径寻找,翻看监控盲区附近草丛及垃圾桶;2点30分,寻找小队来到轨道2号线袁家岗站外,翻看监控盲区附近草丛及垃圾桶……连夜驱车往返近百公里,跨越主城5个区,调看监控镜头上百个,分析研判疑似画面数千帧,仍未发现耳蜗的踪迹。凌晨3点,寻找小队返回支队重新复盘监控,深挖细节。

清晨6点30分,民警在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石井坡站外的一个镜头里发现了李同学戴帽子的动作,在反复放大观看此段监控过后,隐约看到一个黑色小点掉落!5分钟后,一名牵着孩子的女子弯下腰,从地面捡拾起了一件物品在手中查看。

图片

图片

经过一帧一帧地比对,再不断放大仔细观察,警方终于确认这个牵孩子的女子捡到的正是李同学遗失的人工耳蜗!

在联系上捡到耳蜗的那名女子后,早上7点30分,李超强驱车前往该女子家中取回耳蜗。9点过,李超强把人工耳蜗已经找回的好消息告诉了曾老师,曾老师对警方的工作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

冬至的晨曦,冷空气如薄纱般笼罩大地。电话里、信纸上的一声声感谢,似冬日暖阳,驱散了“寻耳蜗小队”整夜未眠的疲惫。而在山城的街头巷尾,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重复上演,默默书写着警民情深的佳话。

记者 饶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为帮女孩找回丢失的“声音”,他们奔走在凌晨的寒风中……

寒夜深沉,冷风割面,街头巷尾一片寂静,唯有警灯闪烁,一群身着警服的身影在忙碌穿梭。他们弓着腰,一寸一寸地翻找着街边的绿化带,只为寻回丢失的人工耳蜗。

图片

“警察同志,我是特殊教育专业老师,我们一位学生价值十几万元的人工耳蜗遗失了,这个人工耳蜗是她考上大学,家里省吃俭用攒钱为她定做……”12月20日20时许,大学城一高校的曾老师带着李同学,到重庆市公安局轨道分局报警求助。

据李同学回忆,当日15时20分许,其从医院离开后乘坐轨道交通准备返回大学城。由于身体不舒服加上人多拥挤,当列车到达石井坡站时,她便下车后选择乘坐网约车回到学校,18时许回到宿舍准备给耳蜗充电时发现人工耳蜗遗失。

由于耳蜗遗失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宽、轨道换乘次数多,李同学只能记得大概线路,不知道耳蜗是什么时候掉的。

了解到人工耳蜗对学生的学业及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重新制作又需要支付高昂费用,重庆公安轨道分局刑侦支队民警李超强立即开展工作。

夜晚视线条件差,加上遗失的耳蜗呈黑色,要通过监控辨别其是否仍佩戴于耳后变得更加困难。李超强首先对李同学走过的线路进行复盘,调看途经地点的监控录像,仔细理清其行动线路,并尝试通过监控精准确认耳蜗在不同时间点的状态,尽可能缩小可能的遗失范围。

经过前期整理,夜晚10点,李超强与队内三名骨干一起组成“寻耳蜗小队”,出发前往李同学所在学校实地走访摸排,并调看校内监控,排除遗失在学校里的可能性。

凌晨2点,“寻耳蜗小队”沿着李同学在轨道1号线石井坡站出站的轨迹路径寻找,翻看监控盲区附近草丛及垃圾桶;2点30分,寻找小队来到轨道2号线袁家岗站外,翻看监控盲区附近草丛及垃圾桶……连夜驱车往返近百公里,跨越主城5个区,调看监控镜头上百个,分析研判疑似画面数千帧,仍未发现耳蜗的踪迹。凌晨3点,寻找小队返回支队重新复盘监控,深挖细节。

清晨6点30分,民警在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石井坡站外的一个镜头里发现了李同学戴帽子的动作,在反复放大观看此段监控过后,隐约看到一个黑色小点掉落!5分钟后,一名牵着孩子的女子弯下腰,从地面捡拾起了一件物品在手中查看。

图片

图片

经过一帧一帧地比对,再不断放大仔细观察,警方终于确认这个牵孩子的女子捡到的正是李同学遗失的人工耳蜗!

在联系上捡到耳蜗的那名女子后,早上7点30分,李超强驱车前往该女子家中取回耳蜗。9点过,李超强把人工耳蜗已经找回的好消息告诉了曾老师,曾老师对警方的工作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

冬至的晨曦,冷空气如薄纱般笼罩大地。电话里、信纸上的一声声感谢,似冬日暖阳,驱散了“寻耳蜗小队”整夜未眠的疲惫。而在山城的街头巷尾,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重复上演,默默书写着警民情深的佳话。

记者 饶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