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叶会娟 通讯员 刘一菡)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12月26日,重庆市检察机关“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在市检察院举行,揭晓了“检察护企”十大典型案例和“现场最具人气奖”,生动展现了重庆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的工作成果。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高松林,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陆军、李大槐等在家院领导及专委出席,活动还特邀了市高法院、市公安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 按照最高检的统一部署,结合重庆市“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部署,全市检察机关自2月起扎实开展了“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全市检察机关从政治上着眼,从法治上着力,“四大检察”协同发力,以“三个善于”为指引,高质效办理涉企案件为核心,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扎实落实各项护企举措。这些举措汇聚成一个个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检察机关以法治力量护企前行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活动前期,经过各分院初筛、书面评审等环节,从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的近3000件案件中遴选出32件优秀案例,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20件案例进入现场展示评选环节。 其中,九龙坡区检察院报送的“护航轨道交通健康发展,筑牢国资安全‘防火墙’”案例,讲述了吴某、程某共谋伪造轨道交通卡,导致1400余张“山寨卡”流入市场。检察机关通过深挖关联物证,成功突破零口供,最终为轨道公司、通卡公司及相关群众挽回了全部损失。 “当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行政诉讼却未能维护其权益时,该如何应对?”市检察院参评的某养殖场拆迁补偿争议检察监督案给出了答案。通过行政检察监督,成功帮助养殖公司获得当地政府一次性补偿,很好地诠释了“民营企业之所盼,行政检察之所为”。 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办理的督促整治养殖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同样具有典型意义。针对畜禽规模养殖企业粪污处置不规范,影响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问题,检察机关开展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和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在周某、朱某等14人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涪陵区检察机关依托“四大检察”一体化综合履职机制,通过引导侦查取证、加强释法说理、强化追赃挽损、做实行刑衔接等方式,依法严厉惩治侵犯商标权犯罪,着力提升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效能,切实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 一个个案例的精彩呈现,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来自渝北、九龙坡、开州、万州等检察机关的10个案例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入选“检察护企”十大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集中反映了全市三级检察机关在服务保障企业发展方面的深刻体会和有效做法,展现了检察机关依法充分履职的生动实践。本次案例评选活动是对‘检察护企’工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对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市检察机关提升办案成效、优化司法服务具有积极意义。”陆军表示,希望通过典型案例的引领,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不断提升综合履职能力,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下一步,重庆检察机关将继续紧紧围绕市委和最高检工作要求,将“检察护企”工作融入促进重庆经济发展大局,以检察履职护航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