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伙”这个词在重庆方言中就是“一起”“合伙”的意思。在沙坪坝区双碑街道自由村社区的“典式楼”小区,街坊邻居们通过共商共议,组建起了一支“打伙”干事的“民间组织”,居民们还起了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社区治理合伙人”。 “典式楼”居民自治小组院坝议事会(资料图) 20元清洁费成首笔“会费” “典式楼”小区,因俯瞰小区楼栋呈“典”字而得名,常住居民360户。“空地变菜地,楼道贴满小广告,垃圾清运不及时……”居民张世萍忍不住数落道,“虽然社区隔三差五也会让环卫工来做清洁,但始终治标不治本。” 如何破题?只有把居民发动起来。张世萍说,社区网格员想了个办法,让居民共同出资请人打扫。 通过每周院坝会的“游说”,大部分居民都愿意出这笔每月20元的清洁费。为了得到大家的充分信任,保洁员的选择也是“下足功夫”,经过大家推荐,张世萍找到了在小区里大家都信得过的下岗工人,以每月支付和市价相当薪酬的形式,聘请其成为社区保洁员。 钱来自小区、清洁工人也来自小区,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大家对这种“合伙出资”的治理模式予以充分肯定。于是,20元的清洁费,成了“典式楼”小区“合伙”的首笔“会费”。 “合伙人”模式顺利推广 这种居民自治的新模式,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在双碑街道其他社区进行复制推广。各网格片区采用“党群共治、资源共有、经费共筹、事务共商、成果共享”运行模式,实现“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的广泛参与、多元共治局面。 在各社区党委牵头下,经过院坝会讨论以及居民选举投票产生“自治小组”,各小组以支部党员为组长,以热心居民代表为组员,按照“1+3+4”(1个党建网格,3项制度,4个友邻约定)模式,将原嘉陵厂职工转化为小组成员,通过居民之间的相互约定和相互约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治小组充分发挥其在创新社区管理、搜集社情民意、化解居民矛盾、深化居民自治、助力文明创建、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老旧小区的自治管理。 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双碑街道“社区治理合伙人”的基层自治模式成了小区“主角”,他们参与到小区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也让幸福生活不断升温。 数字化助力基层治理 在双碑街道堆金村社区,社区网格员娄洁正在对居民易明素和邻居间的漏水纠纷进行最后的调解,双方在网格员的调解下达成共识,矛盾得以快速化解。 邻里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得益于双碑街道搭建的“双碑网格管家”平台。通过“双碑网格管家”小程序,居民可直接联系将诉求告诉对接的网格员,真正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据了解,辖区居民通过注册认证后可进入“双碑网格管家”小程序,可以把急事、难事和烦心事讲出来,并由专门的网格员进行对接,及时进行沟通处理,相关部门之间可实现信息互通并明确职责,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 “在‘双碑网格管家’上,居民可以直接看到如何进行团员关系转接、申请低保就业补贴等范围、流程和所需材料等详细信息。而且下班时间也可以提交诉求和预约办理,28项事项办理都可以在小程序上预约,避免跑空。”双碑街道工作人员表示,网格员构成了“社区治理合伙人”的庞大网络,而“双碑网格管家”小程序则是把数字化改革延伸到街道社区网格“神经末梢”,合伙自治和数字智治让网格与网络实现“双网联动”。 下一步,双碑街道将不断优化小程序功能和服务,激活基层治理“数字细胞”,不断提升居民在“智慧化”治理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 张柳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