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新实践 航站楼内的100+1服务哲学 2024年11月,机场公安东航站区派出所成立“101调处工作室”,由派出所所长牵头、教导员统筹,将支部“两翼双引擎”党建工作体系中的“为民翼”具象化,拆解成可量化的行动指标,调解纠纷时多问1句需求、多备1套方案、多查1层背景信息。所谓“101”,即100+1.寓意群众在100分满意的基础上再多打1分,而这1分正是工作室的初心,这种“党建网格穿透业务末梢”的实践,有效地提升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效能。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推动187起矛盾纠纷达成和解,在春运等各关键节点化解纠纷99起,为辖区单位“送法上门”65场次,覆盖员工1300余人。这些数据背后是“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做一步”的坚持。 “调处6+3” 破解流动场景的治理难题 “两位别急,咱们分开说,我保证不误机!”今年春运,民警对旅客喊出这句话时,张先生和王女士正因误拿行李争执不下,民警果断采用“背对背倾诉”模式让两名旅客冷静,最终在登机广播响起前握手言和,顺利出行。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调解,正是工作室独创的“调处6+3”机制缩影。其中“6”个步骤,是从倾听、共情到落槌的全流程:背对背倾诉(隔离情绪火山)——情感感化(挖掘共同记忆点)——释法明理(亮法律底线+算现实成本)——面对面破冰(抓住握手契机)——锁定成果(书面确认+留痕存档)——跟踪问效(复杂情况回访)。而“3”级分类,则像矛盾纠纷的“CT扫描仪”:一般类,民警现场“一次性调解”;关注类,由工作小组介入,联合多人协同调解,用“相似案例库”破认知差;重点类,通过会商研究,请求警种支持,并联合律师、社区力量攻坚,避免矛盾纠纷引发负面舆情。 “穿上别人的鞋” 叩开群众心门的钥匙 “我要去外地见网友,别拦我!”17岁少年小陈与父母在机场激烈争吵。民警并未急于说教,而是分享自己年少时的叛逆经历,以及和小陈聊起游戏和篮球,最终让小陈敞开心扉。另一边,民警耐心劝导其父母。 又比如去年11月,两名出租车司机因排队载客引发纠纷。民警通过观察当事人状态,给予合适的情绪价值,再算“经济账”,最后让两人握手言和。 “情绪价值供给”正是工作室的调解秘诀。几名成员各展所长:兰加欢擅用共情战术化解家庭矛盾;田园以幽默健谈与各类从业人员拉近距离;胡天耐心倾听解决陌生旅客间的摩擦;王珂的开朗大姐姐性格打开青少年心扉…… 数字赋能 给算法温度给矛盾出路 东航站区派出所主防向“新”发力,通过数字警务提升效能,将多类信息进行多维度分析,按照风险维度生成提示,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精准指引。 这套由东航站区派出所自主研发的数字化治理方案,已累计处置线索93条,助力民警成功化解多起未成年人与父母之间矛盾纠纷。今年3月,民警在工作中发现一名15岁女孩欲与陌生男子乘机赴外省,民警联合航空公司紧急联系家属,得知女孩曾与父亲发生激烈争吵企图轻生。 科技赋能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化手段背后是早一步发现、多一分守护的人本逻辑。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庆空港答卷” “这里不只有赶路的人,也有停下听故事的人。”深夜的航站楼,民警还在复盘当天的调解记录。笔记本扉页上,17岁少年小陈退票后留下的涂鸦格外醒目——一个笑脸和“下次见”的潦草字迹,与隔壁页出租车司机老张的“和解协议书”叠在一起,拼出矛盾纠纷调处的另一种温度。 从科技赋能锁定离家出走未成年人时的“再快一秒”,到调解室内说“我懂你委屈”的“多留一刻”,这个年轻的公安团队,正用两种语言书写答案:用代码阻断未成年人的失控轨迹,用共情让愤怒的旅客在误机前握手言和。 “机场是‘陌生人社会’,但我们可以让它不那么冷。”东航站区派出所所长武颍说。办公桌上,“101调处工作室”的新任务已提上日程:将数字警务接入更多民生场景,让“多1分用心”从登机口延伸到整座城市的毛细血管。 记者 李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