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重庆是一座诗意的城市。“长思老去住巴山,且买沙坪数亩田。不种蚕桑不种稻,千竿竹叶酿诗篇。”工整的律诗,清晰而迫切地道出一个外乡人对客居于此的向往。 然而,真切地感受、触摸重庆,却是从脚下的陡坡路、眼中的红油锅,以及好客的重庆人开始的。 6月12日至16日,全国法制报年会暨“创新社会治理·重庆行”活动在山城召开。随着采访团的脚步,我在报道重庆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做法的同时,也着意用一颗旅人的心去发现、体会重庆的个性。 采访线路以重庆为起点折向东北,隧道长而密集,可以想见开山辟路的艰辛。记起晨光初绽中,我行走在重庆的街巷,二三十度的坡路随处可见。上上下下间,这里的人气不喘、脚不歇,仿佛已与路达成了某种投契。上坡时信念要坚定,下坡时气力不能松,人生际遇大致相同。如此,方能看出重庆人的泰然自若,于麻辣火爆之外另有着一种从容平和。 一路多雨,正在感慨李商隐当年滞留巴蜀之地时心底的凄凉,却不想在万州,我亦泪如雨下。只不过,这泪水是感动的泪。 让我感动的,是龙都派出所“胶鞋民警”曾继发。这个为便于开展工作,穿着“解放鞋”用脚板量遍千家万户的驻村民警;这个因妻子患病生活拮据不得不每天去市场淘“打折菜”,却在为贫困儿童捐款时毫不犹豫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让采访了无数公安英模的我瞬间泪奔。 老曾最打动我的,不仅仅是他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是“当老百姓有什么困难找到我,帮他们解决困难后老百姓脸上露出的舒心笑容”这句话时的自然真挚;还有同事好心让他申请困难补助,他淡淡一笑地讲,“我能克服”时朴实无华的责任担当。 你说,重庆的性格到底是什么呢?是男儿如大山大川热情似火般地坚韧豪迈,还是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的通透灵秀;我想,除了这些以外,重庆人的血脉中,还张扬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就如同当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却在下四川夺重庆时被阻滞36年一般;就如同今日三峡工程削山填江、垒石为城,重新描绘生活画卷一般。 清晨,我在重庆下辖的各个县城,以步代车感受别样的生活节奏;夜晚,我在红得鲜亮的火锅世界里体味城市味道。静和动、舒适与刚猛,就这样恰到好处地聚合、交融。 离开重庆仅月余,我不仅深深留恋那个用汗水和汁水混合的城市,想起善意为我指路的当地人、想起繁华阑珊的洪崖洞夜色、想起“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夺”的诗橙奉节,人已远、心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