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证服务如何破解“同证不同速”难题 ——司法部部长张军谈公证体制改革 新华社哈尔滨7月17日电(记者 王茜、梁书斌)同样的公证,在三种不同体制的公证机构,却出现不同的办证周期。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办证效率?如何破解“同证不同速”这一难题。司法部部长张军提出要从“根儿”上理顺——推行公证体制改革,对此记者进行了专访。 问:有人发现同样的公证在不同的公证机构,会有不同的办证周期,原因是什么? 答:某些公证在一些公证机构能够做到“立等可取”,并能保证质量。但相同事项同样的复杂程度在行政体制的公证机构一般需要三五天、七八天,甚至超过法定15个工作日的期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办证人员拥有公务员身份,没有绩效考核,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多了风险更大。长期以来习惯性的惰性思维,导致“门难进、脸难看”“一证难求,排长队”。更需要反思的是,从2000年提出公证机构行政转事业的改革任务到现在,17年过去了,全国居然还有将近三成的公证机构仍保留在行政体制这个“襁褓”中! 问:不同体制的公证机构在公证事业发展中作用有何不同? 答:2016年,全国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事项1399万件,业务收入47亿元。其中,行政体制公证机构全年办证122万件,人均办证415件;全年业务收入2.6亿元,人均8.8万元。事业体制公证机构全年办证1178万件,人均办证1216件;全年业务收入40亿元,人均41万元。合作制公证机构全年办证71万件,人均办证2601件;全年业务收入2.1亿元,人均近77万元。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不同体制公证机构为社会服务所做出的贡献和业绩上,事业体制远远优于行政体制,合作制又优于事业体制;而同是事业体制公证机构,自收自支优于差额拨款,差额拨款又优于全额拨款。 问:为何还有公证机构是行政体制,多年来就是改不动呢? 答:首先,是司法行政机关不愿改。因为“管办合一”有巨大的利益在里面,钱在自己的袋子里,潜规则在起作用:人财物都可上下其手。其次,是公证机构不想改。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公证员,又是行政干部,有多安稳?改制之后有压力,适应不了。说到底是“既要帽子、又要票子”,脚踩两条船,企图“两头占”,什么也不愿丢。再有,就是机构编制政策尚不到位,有的可能想改也难,或者是以上情况兼而有之。我认为,影响改革进程固然有客观因素,但主观方面思想认识问题是主要原因。公证机构改革,不改不行,改晚了也不行。再不推进改革,我们会拖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影响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问:公证机构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样? 答:要按照中央关于公证机构改革的部署,加快推进行政体制公证机构转为事业体制公证机构,完善配套扶持政策,优化事业体制公证机构体制机制,在创新编制管理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公证机构自主管理权上下功夫。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严格管理,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进而激发、增强公证工作活力。 推进公证工作改革,司法行政部门责无旁贷,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改革发展的主体责任抓在手里,扛在肩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凡是有行政转事业改革任务的省份,要确定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今年9月底,各地要把方案报到司法部,推进合作制公证机构试点的方案也要尽快报到司法部。今年年底前,行政体制公证处都要改革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