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当班】“希望听到你健康人生的脉动”

时间: 2018-03-0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012

编者按:为更好地展现基层一线及窗口单位为民服务水平、政法干警为民情怀和精神风貌,按照中央政法委、市委政法委统一部署,近期,记者将陆续走进法庭、检察室、警营、戒毒所等单位工作现场,开展以“今天我当班”为主题的体验活动,在不影响政法干警正常履职前提下,对一线政法干警或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跟踪采访,或者做角色体验式采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让更多读者了解基层一线工作干什么、怎么干、谁在干、干得怎样,敬请关注。


曹蜀燕告诉记者,戒毒学员的食谱都是提前一周安排好的

“卢妈妈”指导学员生产习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南岸女子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也有一群特殊的师者,他们有着双重身份,既是警察,又是教育矫治一线的教师。他们在管理强制隔离戒毒学员的同时,教给学员文化、品德、法律、毒品等方面的知识,并传授一些职业技能;他们通过细致耐心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员走出困惑,更快地回归社会。

大爱无痕,润物无声。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真情付出及耐心教导。他们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员,或年轻,或老迈,他们倾注感化,俨然一个荡涤灵魂身着警服的导师。

“听到学员健康人生的脉动,就是我们累的价值所在……”南岸女子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近日,本报记者来到该所,走近这群荡涤灵魂尘埃的导师,了解她们背后的故事。

新扎师妹练就“火眼金睛”

在警容镜前,三大队民警张思宇仔细整理着警服,穿戴好警用装备,面对镜子给了自己一个甜甜的微笑。每天开工前,她都会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加油鼓劲。

来到队部办公室,她与昨晚值班民警进行交接工作,拿出笔仔细记录着当天需要注意的重点事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两年前大学毕业至今,张思宇仍然没有落下这个好习惯。

随后记者又跟着张思宇来到学员舍房清点人数、查看各区域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确保学员安全,这是排在我们所有工作的第一位,所以民警们一年365天都会不厌其烦、耐心细致、重复又重复着检查安全。”检查中,她告诉记者。

“我的个性比较内向,喜欢静。”采访中,张思宇表现出的腼腆,与她在工作中显现出来的成熟干练截然不同。当被问及是什么原因让她从警走上教育矫治(戒毒)民警岗位时,张思宇笑着回答:“阴差阳错。”

90后的张思宇今年26岁,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2010年她独自一人来到重庆,就读于重庆交通大学通信专业。与东北老家相比,来到重庆这座城市,很快她就被这里的气候、美食、美景所吸引,以至于4年后毕业的她决心留在这个充满朝气的城市发展。

毕业后,她决定考公务员或者当一名老师,恰巧在招考信息中看见南岸女子教育矫治所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误以为是什么特殊学校的老师,就这样报了名。直到她通过层层考试,市教育矫治(戒毒)局对新招收的民警进行集中培训时,她才得知自己是当上了一名司法戒毒警察,以后要管理戒毒人员。

顺利结业,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张思宇甭提有多兴奋,兴奋之余,她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进一步了解,觉得有挑战性,暗自下决心要做好。

初到所里,为了让新民警尽快适应各项工作,所里为她们指定了一名师傅。在结对中,有人性格外向,遇事不懂就问,学到了很多;有人性格内向,虽沉默寡言但善于观察,也能学到很多;也有人自带“幸运星”,遇上良师手把手地教导,进步神速。作为张思宇的师傅,老民警陈琦表示张思宇属于第二种。

新入所或者先后多次进场所接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的学员喜欢“耍滑头”,有时候装病来躲避场所安排的生产习艺。而常见的就是装癫痫,一次,一名多次接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的学员见张思宇是新民警,于是立即倒在地上装癫痫,张思宇上前查看对方的瞳孔后,立即点破其诡计,这名学员只好乖乖爬起来老老实实参加生产习艺。

原来,张思宇在跟师傅学习的时候记住一个诀窍,如若遇见癫痫病发的学员,查看她的瞳孔,如果瞳孔涣散则表示真有其事,按照应急方法进行处置,反之,则是装病。张思宇牢记着师傅的教导,用这个技巧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从警已有两年多,对于自己的这份职业,张思宇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一次,张思宇在街上遇见一名女孩上前来打招呼,对方很是亲切地道了声“张警官您好!”这不是出所半年多的李梅(化名)吗?张思宇很快便认出对方,并详细询问着她的近况。有时候张思宇很为那些多次进所、出所的学员感到惋惜,所以临别前,张思宇鼓励李梅,一定要下决心戒毒,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戒毒学员都叫她“卢妈妈”

“卢妈妈,我想找您谈一下心,可以吗?”提出这要求的是二大队学员张巧,马上就要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了,可是自己不知道出所后该怎么办,有些迷茫,于是她找到了大队教导员卢兰。卢兰将谈心的地方安排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半个多小时后,忧心忡忡的她,带着笑意出来。

打开戒毒学员心结,为她们做“心理按摩”,别小看这项工作,稍不注意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卢兰是“按摩”高手,戒毒学员们都喜欢找她倾诉,所以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卢妈妈”。

记者在卢兰的办公室发现,墙上挂着一面印有“真心为百姓,人民好警察”的锦旗。这面锦旗的背后有一个让戒毒学员与家人重归于好的故事。

新入所的戒毒学员陈红(化名),因家人认为有一个吸毒的女儿丢掉了颜面,且她自身因性格孤僻而不愿意与家人多沟通,每次打亲情电话的时候,都会跟家人发生不愉快,每月的探访会见也是不欢而散,陈红每天都在抑郁的情绪中度过。除此之外,陈红欺骗父母,表示自己应该办理社区戒毒的,是被陷害才送到所里来强制隔离戒毒的,让其父母去找人办理社区戒毒。因为父母被其蒙蔽,认为是民警歪曲了事实才将她强行抓进来戒毒,所以对民警也产生了敌对情绪,拒绝了民警的规劝,认为民警是故意冤枉陈红的。

卢兰发现后,先是向家属解释了情况,并让法制干事为其宣讲了戒毒法,让陈红的家属了解了真相,消除了对民警的误会。此后,卢兰分别找到陈红及其父母双方多次做工作,在不厌其烦地穿针引线后,陈红和父母之间放下了彼此的误解和仇恨,抱头痛哭。自此以后,陈红因为得到了家庭的关爱,重新树立了戒毒的信心,在后来的习艺及生活中,都抱以最大的热情来尽力做到最好。在一次次来探访,一次次发现陈红的进步得到惊喜过后,陈红的父母为卢兰送上了这面锦旗。

采访当天,卢兰还和另外三名戒毒学员分别在习艺车间、队列训练操场、个别谈心室进行了心理疏导。

身边的人难免会心疼地问她:“为了这些吸毒的人,你把自己累成这样,值得吗?”卢兰总会笑笑回答:“看到她们就像看到我的姐妹或者是女儿一样,她们被毒品害成现在这样,我痛心!我想为了她们多做一点!”再难管理的戒毒人员到了卢兰这里都会变得听管服教,戒毒人员们对卢兰是这么评价的:“其他的我们不知道怎么说,但是‘卢妈妈’是用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大家都服,就算是为了她,我们也要做好啊!”

民警十年来的第一张全家福

临近中午,戒毒学员食堂正热火朝天。

“冬瓜去皮、洗净、切花刀,鸡腿剁块……锅烧热、爆姜丝,冬瓜入油锅略煎一会……锅中余油加白糖快速翻炒……炒至快拔丝时倒入鸡块翻炒上色;加入八角继续翻炒,沿锅边加入水,焖煮5分钟……倒入冬瓜,加盐、胡椒、酱油、加点水,烧3分钟……加入青红椒,调味即可。”看完这段文字,也许你会误认为这是正在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3》做菜的脚本。其实这是后勤大队司务长曹蜀燕正在指导学员们做菜。没过多久,几大盆美味的冬瓜烧鸡出锅,引得周围的人不自觉地吞了吞口水。

记者细数了一下,当天戒毒人员的食物有冬瓜鸡、香肠、凉拌藕片、时令蔬菜、米饭、汤圆。“别小看戒毒学员膳食安排,这里面可有讲究。”曹蜀燕娓娓道来,戒毒学员的膳食一般被分为生理脱毒、康复训练和回归适应三个周期,不同周期的戒毒学员搭配不同的食物,比如新入所的学员正是在生理脱毒阶段,为此对于食物的要求就会以清淡、营养为主;正在康复训练的学员伙食则以科学营养搭配为主,即将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的学员伙食口味则会稍微增大一些。

场所实行食物定量标准,保证既营养又健康,同时还进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和照顾戒毒学员的民族风俗习惯,配备民族餐。除此以外,生病的戒毒学员还有病号餐,戒毒学员每逢过生日还有生日餐。这让她们在所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要采购当季的蔬菜,又便宜又新鲜营养。”谈起采购经,曹蜀燕头头是道。平日里,曹蜀燕还鼓励下厨的戒毒学员好好学厨艺,将来出去了可以开餐馆谋生。

提及今年的春节,曹蜀燕开心地笑了起来,因为十年来家里第一次拍上了完整的全家福。原来,曹蜀燕的父亲、妹妹、妹夫、儿子、儿媳都是司法行政系统的民警,之前每年春节家里吃团圆饭都会遇上有人值班齐不了,没想到今年都有空,所以就拍了这一张全家福。谈到此处,她笑得那么的开心,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记者 谭 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今天我当班】“希望听到你健康人生的脉动”

编者按:为更好地展现基层一线及窗口单位为民服务水平、政法干警为民情怀和精神风貌,按照中央政法委、市委政法委统一部署,近期,记者将陆续走进法庭、检察室、警营、戒毒所等单位工作现场,开展以“今天我当班”为主题的体验活动,在不影响政法干警正常履职前提下,对一线政法干警或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跟踪采访,或者做角色体验式采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让更多读者了解基层一线工作干什么、怎么干、谁在干、干得怎样,敬请关注。


曹蜀燕告诉记者,戒毒学员的食谱都是提前一周安排好的

“卢妈妈”指导学员生产习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南岸女子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也有一群特殊的师者,他们有着双重身份,既是警察,又是教育矫治一线的教师。他们在管理强制隔离戒毒学员的同时,教给学员文化、品德、法律、毒品等方面的知识,并传授一些职业技能;他们通过细致耐心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员走出困惑,更快地回归社会。

大爱无痕,润物无声。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真情付出及耐心教导。他们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员,或年轻,或老迈,他们倾注感化,俨然一个荡涤灵魂身着警服的导师。

“听到学员健康人生的脉动,就是我们累的价值所在……”南岸女子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近日,本报记者来到该所,走近这群荡涤灵魂尘埃的导师,了解她们背后的故事。

新扎师妹练就“火眼金睛”

在警容镜前,三大队民警张思宇仔细整理着警服,穿戴好警用装备,面对镜子给了自己一个甜甜的微笑。每天开工前,她都会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加油鼓劲。

来到队部办公室,她与昨晚值班民警进行交接工作,拿出笔仔细记录着当天需要注意的重点事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两年前大学毕业至今,张思宇仍然没有落下这个好习惯。

随后记者又跟着张思宇来到学员舍房清点人数、查看各区域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确保学员安全,这是排在我们所有工作的第一位,所以民警们一年365天都会不厌其烦、耐心细致、重复又重复着检查安全。”检查中,她告诉记者。

“我的个性比较内向,喜欢静。”采访中,张思宇表现出的腼腆,与她在工作中显现出来的成熟干练截然不同。当被问及是什么原因让她从警走上教育矫治(戒毒)民警岗位时,张思宇笑着回答:“阴差阳错。”

90后的张思宇今年26岁,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2010年她独自一人来到重庆,就读于重庆交通大学通信专业。与东北老家相比,来到重庆这座城市,很快她就被这里的气候、美食、美景所吸引,以至于4年后毕业的她决心留在这个充满朝气的城市发展。

毕业后,她决定考公务员或者当一名老师,恰巧在招考信息中看见南岸女子教育矫治所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误以为是什么特殊学校的老师,就这样报了名。直到她通过层层考试,市教育矫治(戒毒)局对新招收的民警进行集中培训时,她才得知自己是当上了一名司法戒毒警察,以后要管理戒毒人员。

顺利结业,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张思宇甭提有多兴奋,兴奋之余,她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进一步了解,觉得有挑战性,暗自下决心要做好。

初到所里,为了让新民警尽快适应各项工作,所里为她们指定了一名师傅。在结对中,有人性格外向,遇事不懂就问,学到了很多;有人性格内向,虽沉默寡言但善于观察,也能学到很多;也有人自带“幸运星”,遇上良师手把手地教导,进步神速。作为张思宇的师傅,老民警陈琦表示张思宇属于第二种。

新入所或者先后多次进场所接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的学员喜欢“耍滑头”,有时候装病来躲避场所安排的生产习艺。而常见的就是装癫痫,一次,一名多次接受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的学员见张思宇是新民警,于是立即倒在地上装癫痫,张思宇上前查看对方的瞳孔后,立即点破其诡计,这名学员只好乖乖爬起来老老实实参加生产习艺。

原来,张思宇在跟师傅学习的时候记住一个诀窍,如若遇见癫痫病发的学员,查看她的瞳孔,如果瞳孔涣散则表示真有其事,按照应急方法进行处置,反之,则是装病。张思宇牢记着师傅的教导,用这个技巧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从警已有两年多,对于自己的这份职业,张思宇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一次,张思宇在街上遇见一名女孩上前来打招呼,对方很是亲切地道了声“张警官您好!”这不是出所半年多的李梅(化名)吗?张思宇很快便认出对方,并详细询问着她的近况。有时候张思宇很为那些多次进所、出所的学员感到惋惜,所以临别前,张思宇鼓励李梅,一定要下决心戒毒,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戒毒学员都叫她“卢妈妈”

“卢妈妈,我想找您谈一下心,可以吗?”提出这要求的是二大队学员张巧,马上就要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了,可是自己不知道出所后该怎么办,有些迷茫,于是她找到了大队教导员卢兰。卢兰将谈心的地方安排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半个多小时后,忧心忡忡的她,带着笑意出来。

打开戒毒学员心结,为她们做“心理按摩”,别小看这项工作,稍不注意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卢兰是“按摩”高手,戒毒学员们都喜欢找她倾诉,所以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卢妈妈”。

记者在卢兰的办公室发现,墙上挂着一面印有“真心为百姓,人民好警察”的锦旗。这面锦旗的背后有一个让戒毒学员与家人重归于好的故事。

新入所的戒毒学员陈红(化名),因家人认为有一个吸毒的女儿丢掉了颜面,且她自身因性格孤僻而不愿意与家人多沟通,每次打亲情电话的时候,都会跟家人发生不愉快,每月的探访会见也是不欢而散,陈红每天都在抑郁的情绪中度过。除此之外,陈红欺骗父母,表示自己应该办理社区戒毒的,是被陷害才送到所里来强制隔离戒毒的,让其父母去找人办理社区戒毒。因为父母被其蒙蔽,认为是民警歪曲了事实才将她强行抓进来戒毒,所以对民警也产生了敌对情绪,拒绝了民警的规劝,认为民警是故意冤枉陈红的。

卢兰发现后,先是向家属解释了情况,并让法制干事为其宣讲了戒毒法,让陈红的家属了解了真相,消除了对民警的误会。此后,卢兰分别找到陈红及其父母双方多次做工作,在不厌其烦地穿针引线后,陈红和父母之间放下了彼此的误解和仇恨,抱头痛哭。自此以后,陈红因为得到了家庭的关爱,重新树立了戒毒的信心,在后来的习艺及生活中,都抱以最大的热情来尽力做到最好。在一次次来探访,一次次发现陈红的进步得到惊喜过后,陈红的父母为卢兰送上了这面锦旗。

采访当天,卢兰还和另外三名戒毒学员分别在习艺车间、队列训练操场、个别谈心室进行了心理疏导。

身边的人难免会心疼地问她:“为了这些吸毒的人,你把自己累成这样,值得吗?”卢兰总会笑笑回答:“看到她们就像看到我的姐妹或者是女儿一样,她们被毒品害成现在这样,我痛心!我想为了她们多做一点!”再难管理的戒毒人员到了卢兰这里都会变得听管服教,戒毒人员们对卢兰是这么评价的:“其他的我们不知道怎么说,但是‘卢妈妈’是用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大家都服,就算是为了她,我们也要做好啊!”

民警十年来的第一张全家福

临近中午,戒毒学员食堂正热火朝天。

“冬瓜去皮、洗净、切花刀,鸡腿剁块……锅烧热、爆姜丝,冬瓜入油锅略煎一会……锅中余油加白糖快速翻炒……炒至快拔丝时倒入鸡块翻炒上色;加入八角继续翻炒,沿锅边加入水,焖煮5分钟……倒入冬瓜,加盐、胡椒、酱油、加点水,烧3分钟……加入青红椒,调味即可。”看完这段文字,也许你会误认为这是正在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3》做菜的脚本。其实这是后勤大队司务长曹蜀燕正在指导学员们做菜。没过多久,几大盆美味的冬瓜烧鸡出锅,引得周围的人不自觉地吞了吞口水。

记者细数了一下,当天戒毒人员的食物有冬瓜鸡、香肠、凉拌藕片、时令蔬菜、米饭、汤圆。“别小看戒毒学员膳食安排,这里面可有讲究。”曹蜀燕娓娓道来,戒毒学员的膳食一般被分为生理脱毒、康复训练和回归适应三个周期,不同周期的戒毒学员搭配不同的食物,比如新入所的学员正是在生理脱毒阶段,为此对于食物的要求就会以清淡、营养为主;正在康复训练的学员伙食则以科学营养搭配为主,即将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的学员伙食口味则会稍微增大一些。

场所实行食物定量标准,保证既营养又健康,同时还进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和照顾戒毒学员的民族风俗习惯,配备民族餐。除此以外,生病的戒毒学员还有病号餐,戒毒学员每逢过生日还有生日餐。这让她们在所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要采购当季的蔬菜,又便宜又新鲜营养。”谈起采购经,曹蜀燕头头是道。平日里,曹蜀燕还鼓励下厨的戒毒学员好好学厨艺,将来出去了可以开餐馆谋生。

提及今年的春节,曹蜀燕开心地笑了起来,因为十年来家里第一次拍上了完整的全家福。原来,曹蜀燕的父亲、妹妹、妹夫、儿子、儿媳都是司法行政系统的民警,之前每年春节家里吃团圆饭都会遇上有人值班齐不了,没想到今年都有空,所以就拍了这一张全家福。谈到此处,她笑得那么的开心,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记者 谭 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