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怀的岁月 苦难岁月

时间: 2018-07-1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707

从我爷爷起,我家就住在山东滕县了,也就是现在的枣庄。我们那儿叫长巷村,包括五条巷子:姓申的住申家长巷,姓庄的住庄家长巷,我们姓李的就叫李家长巷,还有杜家长巷,赵家长巷。虽然都是长巷村,却因姓而分,至今如此。那时候村子人挺多,有好几百,热闹得很。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家还算殷实。爷爷从小学了染布手艺,就开了个染坊,在家里种了很多染布的蓝草。他每天把蓝草泡在水缸中泡出色儿,再把白布放到水缸中浸泡,等到布染上色以后再挑出来,爷爷单手用长竹竿顶住布,用力一送,借巧劲儿把十几米长的布撑过了两根高十米的横架,这就是晾布;等到布晾干后可以印上花纹,才成了染花布匹。爷爷凭着这门手艺,买了六七亩地,日子还过得去。父亲是独苗,靠着家境稍宽,父亲念书一直念到28岁。

我出生在1927年的大年夜。听说我出生时正赶上祖母过世。我祖母是个很善良的人。虽然她眼睛很年轻时就失明了,但是她挺乐观,总是揣着菩萨心肠。每到过年或是春荒时节,她就熬一锅稀饭,放在村子路口边,给过路人施粥;到了夏天就施茶,老荫茶。乡里乡外每个人都很喜欢她,感念她的恩惠。

祖母过世时家里已然不宽裕,大人们还是好好地给祖母办了场丧事,下葬时为她砌了个墓。砌墓是桩花钱的事儿。

到了我爷爷去世的时候,连墓都没法砌了。因为,那之前有一天,家里遭了土匪,把所有的布都抢走了,还抢了许多值钱的东西,家一下子就败了。

那些被抢走的布不单是自家的东西,多数是客人订的货,给了订钱的。这下子家里背上了债。爷爷一咬牙把家里的六亩地卖还债了,只留了一亩二分老坟地。

那个时候父亲也不读书了,回到家自己办了一个私塾,开始教书为生。私塾里的学生拢共也就十来个,都是穷孩子,一学期给几簸箕米作学费。靠这些“束脩”,我们家里人才能勉强活下去。

于是我也和这些学生一起跟着我父亲读书,读孔夫子的书,念《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课堂就在我家堂屋,神龛上红纸黑字写着“天地君亲师”。上课前要举行入学仪式,父亲在前面威严地说:“好了,别吵了,都跪下,给孔夫子磕个头,就算是入门了。”

我到现在都记得,父亲在第一堂课上教的打油诗:“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苦用心。”

1937年,日本人侵占了山东,查封了孔圣人老家所有的私塾,不准读中国人的书,要读日本人的书,要开日本式学堂。如果发现有人在私塾读书的话,会受到严厉惩罚,逼迫我们去日本学堂念书。我父亲的学堂不能开了,家里一下子更拮据了。我也被拉到日本人开的学堂里念书。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吧,日本学堂一直办不起来,慢慢地也就没人去了,我也不去了。

父亲没了私塾,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没办法,父亲开始学种地,还找到买我家六亩地的人。虽然地是卖了,但地还是我们种,我家当上了佃户。等到秋收的时候就和地主家分成,地主家派人推着车子来装粮食,每次推车的走了以后,我母亲都要大哭一场。她舍不得,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粮食被推走,只剩下一点儿稻壳儿一样的稻穗,这下一年可怎么熬得过去啊!父亲每晚都愁眉苦脸地抱着个水烟袋,坐在门槛上“咕噜噜”地抽闷烟。

那时候我十二三岁,父亲想让我继续念书,只得找到杜家长巷的私塾。不过在这一学期里,我不仅能继续读书还能吃上饭。教书先生姓赵,地主家请来的,也是个穷先生,他也收粮充学费。不会做饭。我从小就看惯了我妈煮饭,于是我便给先生做饭,先生吃完以后,总能剩下些给我,虽说不上吃饱,但也不至于饿肚子。就这样,我边煮稀饭边读书过了一个学期,之后就没有再读书了。

抗战全面爆发。家败了,光靠种庄稼养不活一大家子人。于是,爷爷就带着我,挖野菜铲野草。挖的野菜是一种可以治痢疾的草药,也可以多少卖点钱。野地上野草多,爷爷和我把半人高的野草铲起来,捆成捆,挑回家晒干就可以当燃料。

那个年代,吃的实在太少了,连桑树、榆树皮都吃光了。收麦子的时候,爷爷带着我去捡人家掉下的麦穗;人家挖过的红苕地,我们再去挖一遍,捡几颗人家没挖干净的红薯。

日子虽苦,但总得有些盼头。我有个干娘,家里自己都不宽裕,偶尔还来接济我,那时最大的盼头就是年三十去给干娘拜年,每次去,她都给我包饺子吃。干娘包的饺子是肉馅的,里头包着铜钱,我几岁了就给包几个铜钱。吃完饺子再吃“钱串”——我干娘亲手擀的面条。年过得也算有些滋味。

1940年遭了旱灾,地没法再种了。那时候爷爷已经去世,父亲就把房子卖了,带着我们娘仨,背着唯一的一口铁锅去逃荒。

我们一家人一路南下,到了安徽陵县的小村庄,在那里落了脚。我们在村庄外的一个小山坡上,割了些野草,捡几根木棒棒,搭了窝。一个村民看着我们可怜,就给了我们一张烂草席,盖得了头就盖不了脚。晚上我们一家人就挤在里面,白天就出去讨饭。

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都养狗,为了折两根树枝做打狗棍,我和弟弟曾被人毒打。我和弟弟跟着父亲挨家挨户去讨吃的。父亲是私塾先生,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书,此刻也还穿着教书先生的衣裳——马褂、长衫,戴的帽子都和老百姓不一样。乞讨时,他总拉不下脸面,就低着头、流着泪、不说话,所以经常一天都讨不到一口吃的。

一天,父亲听说隔壁陈家寨有人要请教书先生,决定去试,那家主人听父亲谈吐文雅,颇有些文墨,便答应他留下教书,完了还给几个铜钱。我们便在陈家寨住下了,一家人住在东家的磨房。父亲虽然又成了教书先生,可我和弟弟仍得另找生计。我和弟弟就给人家养牲口。我喂猪,弟弟放牛,挣口饭吃,就这样,我和弟弟吃上了“百家饭”。

好景不长,由于水土不服,我们全家四口都开始打摆子,得上了疟疾。母亲得的是恶性疟疾,连续七天高烧不退,没钱请大夫,也没钱抓药,七天她一口水喝不下,就这样活活给烧死了。望着母亲遗体,父亲一言不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和弟弟含着眼泪把母亲抬到了村子后山,放在挖好的深沟里,撒上一些土,堆上一些石头,就算是埋了我们的亲娘。

父亲教完了一个学期,听说家里灾情已过,我们又回到了长巷村,靠着打短工和亲戚的接济勉强度日。

那个年代盐是最紧俏的商品。于是父亲便拿出教书攒下的一点钱,让我到蚌阜、徐州一带做卖盐的生意。那时贩卖私盐是犯法的,“刮民党”政府严令禁止。为了生计,我也顾不了许多了。我背着盐往来于滕县、徐州和蚌埠之间。路上,我不仅要躲避国民党缉私队,还要躲着火车售票员。为了省点儿钱,我只能逃票钻火车。一路上我躲在座位底下和厕所里,可最后一次,我被人骗了。

那次我带了包盐到蚌埠去卖,火车上碰到个“山东人”。那人说他跟我是老乡,也要去蚌埠。他邀我同行,下车后还请我住旅馆。我从来没有住过旅馆,见有人付钱,便轻信了他,和他住进了一间房。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发现我的盐和钱都没了,这时才反应过来,被骗了!我马上去追,哪里还有人影!

此时我身无分文,离家几百里,只能在街上流浪。一位好心的汤圆店老板赏了我几顿饭,还给买了张车票让我回了家。

生意赔了个精光,日子又回到了从前。父亲给人种地,我和弟弟给人放牲口。一家人守着漏风漏雨的破屋,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天挨着光景。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无法忘怀的岁月 苦难岁月

从我爷爷起,我家就住在山东滕县了,也就是现在的枣庄。我们那儿叫长巷村,包括五条巷子:姓申的住申家长巷,姓庄的住庄家长巷,我们姓李的就叫李家长巷,还有杜家长巷,赵家长巷。虽然都是长巷村,却因姓而分,至今如此。那时候村子人挺多,有好几百,热闹得很。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家还算殷实。爷爷从小学了染布手艺,就开了个染坊,在家里种了很多染布的蓝草。他每天把蓝草泡在水缸中泡出色儿,再把白布放到水缸中浸泡,等到布染上色以后再挑出来,爷爷单手用长竹竿顶住布,用力一送,借巧劲儿把十几米长的布撑过了两根高十米的横架,这就是晾布;等到布晾干后可以印上花纹,才成了染花布匹。爷爷凭着这门手艺,买了六七亩地,日子还过得去。父亲是独苗,靠着家境稍宽,父亲念书一直念到28岁。

我出生在1927年的大年夜。听说我出生时正赶上祖母过世。我祖母是个很善良的人。虽然她眼睛很年轻时就失明了,但是她挺乐观,总是揣着菩萨心肠。每到过年或是春荒时节,她就熬一锅稀饭,放在村子路口边,给过路人施粥;到了夏天就施茶,老荫茶。乡里乡外每个人都很喜欢她,感念她的恩惠。

祖母过世时家里已然不宽裕,大人们还是好好地给祖母办了场丧事,下葬时为她砌了个墓。砌墓是桩花钱的事儿。

到了我爷爷去世的时候,连墓都没法砌了。因为,那之前有一天,家里遭了土匪,把所有的布都抢走了,还抢了许多值钱的东西,家一下子就败了。

那些被抢走的布不单是自家的东西,多数是客人订的货,给了订钱的。这下子家里背上了债。爷爷一咬牙把家里的六亩地卖还债了,只留了一亩二分老坟地。

那个时候父亲也不读书了,回到家自己办了一个私塾,开始教书为生。私塾里的学生拢共也就十来个,都是穷孩子,一学期给几簸箕米作学费。靠这些“束脩”,我们家里人才能勉强活下去。

于是我也和这些学生一起跟着我父亲读书,读孔夫子的书,念《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课堂就在我家堂屋,神龛上红纸黑字写着“天地君亲师”。上课前要举行入学仪式,父亲在前面威严地说:“好了,别吵了,都跪下,给孔夫子磕个头,就算是入门了。”

我到现在都记得,父亲在第一堂课上教的打油诗:“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苦用心。”

1937年,日本人侵占了山东,查封了孔圣人老家所有的私塾,不准读中国人的书,要读日本人的书,要开日本式学堂。如果发现有人在私塾读书的话,会受到严厉惩罚,逼迫我们去日本学堂念书。我父亲的学堂不能开了,家里一下子更拮据了。我也被拉到日本人开的学堂里念书。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吧,日本学堂一直办不起来,慢慢地也就没人去了,我也不去了。

父亲没了私塾,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没办法,父亲开始学种地,还找到买我家六亩地的人。虽然地是卖了,但地还是我们种,我家当上了佃户。等到秋收的时候就和地主家分成,地主家派人推着车子来装粮食,每次推车的走了以后,我母亲都要大哭一场。她舍不得,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粮食被推走,只剩下一点儿稻壳儿一样的稻穗,这下一年可怎么熬得过去啊!父亲每晚都愁眉苦脸地抱着个水烟袋,坐在门槛上“咕噜噜”地抽闷烟。

那时候我十二三岁,父亲想让我继续念书,只得找到杜家长巷的私塾。不过在这一学期里,我不仅能继续读书还能吃上饭。教书先生姓赵,地主家请来的,也是个穷先生,他也收粮充学费。不会做饭。我从小就看惯了我妈煮饭,于是我便给先生做饭,先生吃完以后,总能剩下些给我,虽说不上吃饱,但也不至于饿肚子。就这样,我边煮稀饭边读书过了一个学期,之后就没有再读书了。

抗战全面爆发。家败了,光靠种庄稼养不活一大家子人。于是,爷爷就带着我,挖野菜铲野草。挖的野菜是一种可以治痢疾的草药,也可以多少卖点钱。野地上野草多,爷爷和我把半人高的野草铲起来,捆成捆,挑回家晒干就可以当燃料。

那个年代,吃的实在太少了,连桑树、榆树皮都吃光了。收麦子的时候,爷爷带着我去捡人家掉下的麦穗;人家挖过的红苕地,我们再去挖一遍,捡几颗人家没挖干净的红薯。

日子虽苦,但总得有些盼头。我有个干娘,家里自己都不宽裕,偶尔还来接济我,那时最大的盼头就是年三十去给干娘拜年,每次去,她都给我包饺子吃。干娘包的饺子是肉馅的,里头包着铜钱,我几岁了就给包几个铜钱。吃完饺子再吃“钱串”——我干娘亲手擀的面条。年过得也算有些滋味。

1940年遭了旱灾,地没法再种了。那时候爷爷已经去世,父亲就把房子卖了,带着我们娘仨,背着唯一的一口铁锅去逃荒。

我们一家人一路南下,到了安徽陵县的小村庄,在那里落了脚。我们在村庄外的一个小山坡上,割了些野草,捡几根木棒棒,搭了窝。一个村民看着我们可怜,就给了我们一张烂草席,盖得了头就盖不了脚。晚上我们一家人就挤在里面,白天就出去讨饭。

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都养狗,为了折两根树枝做打狗棍,我和弟弟曾被人毒打。我和弟弟跟着父亲挨家挨户去讨吃的。父亲是私塾先生,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书,此刻也还穿着教书先生的衣裳——马褂、长衫,戴的帽子都和老百姓不一样。乞讨时,他总拉不下脸面,就低着头、流着泪、不说话,所以经常一天都讨不到一口吃的。

一天,父亲听说隔壁陈家寨有人要请教书先生,决定去试,那家主人听父亲谈吐文雅,颇有些文墨,便答应他留下教书,完了还给几个铜钱。我们便在陈家寨住下了,一家人住在东家的磨房。父亲虽然又成了教书先生,可我和弟弟仍得另找生计。我和弟弟就给人家养牲口。我喂猪,弟弟放牛,挣口饭吃,就这样,我和弟弟吃上了“百家饭”。

好景不长,由于水土不服,我们全家四口都开始打摆子,得上了疟疾。母亲得的是恶性疟疾,连续七天高烧不退,没钱请大夫,也没钱抓药,七天她一口水喝不下,就这样活活给烧死了。望着母亲遗体,父亲一言不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我和弟弟含着眼泪把母亲抬到了村子后山,放在挖好的深沟里,撒上一些土,堆上一些石头,就算是埋了我们的亲娘。

父亲教完了一个学期,听说家里灾情已过,我们又回到了长巷村,靠着打短工和亲戚的接济勉强度日。

那个年代盐是最紧俏的商品。于是父亲便拿出教书攒下的一点钱,让我到蚌阜、徐州一带做卖盐的生意。那时贩卖私盐是犯法的,“刮民党”政府严令禁止。为了生计,我也顾不了许多了。我背着盐往来于滕县、徐州和蚌埠之间。路上,我不仅要躲避国民党缉私队,还要躲着火车售票员。为了省点儿钱,我只能逃票钻火车。一路上我躲在座位底下和厕所里,可最后一次,我被人骗了。

那次我带了包盐到蚌埠去卖,火车上碰到个“山东人”。那人说他跟我是老乡,也要去蚌埠。他邀我同行,下车后还请我住旅馆。我从来没有住过旅馆,见有人付钱,便轻信了他,和他住进了一间房。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发现我的盐和钱都没了,这时才反应过来,被骗了!我马上去追,哪里还有人影!

此时我身无分文,离家几百里,只能在街上流浪。一位好心的汤圆店老板赏了我几顿饭,还给买了张车票让我回了家。

生意赔了个精光,日子又回到了从前。父亲给人种地,我和弟弟给人放牲口。一家人守着漏风漏雨的破屋,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天挨着光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