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3650天、87600小时,这组数字对于一般人来说无特别意义,但它对于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大队(以下简称女子专管大队)的民警们来说,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毒品和艾滋病,一般人听到这两个词,第一反应是避之不及。可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大队的民警在这10年里,与感染艾滋病的戒毒人员朝夕相对,用爱守护她们。“即使患病、即使恐惧、即使苦累,一个也不能放弃。”10年来,大队民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们的誓言。 从无到有成全国首创
“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团市委青年文明号……”在这10年里,女子专管大队的民警们获得了无数的荣誉,这些荣誉背后是民警的付出和牺牲。 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于2007年4月,是全国第一个正处级建制的艾滋病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专管场所。随着女性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增多,成立女子专管大队势在必行。
“2008年8月,我和另外17名女民警被抽调到北碚所组建女子专管大队。”现任大队教导员、时任副大队长的王帮媛对建队之初的工作记忆犹新,“有6名民警从其他基层场所抽调而来,都没有在一线管理戒毒人员的经验,更别说艾滋病戒毒人员。另外12名民警则是刚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毫无工作经验。”面对这种情况,王帮媛受命之初有着各种疑虑和担心。但出生于警察世家的她有着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随后,她带着一群“新人”因难而上。 “当时全国在管理艾滋病戒毒人员方面是真空,没有制度可循,没有方法可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积累工作经验,在实践中总结方法。”王帮媛回忆,在女子戒毒所蹲点学习一线管教经验一个月后,2008年8月18日,大队正是接收第一批6名女子艾滋病戒毒人员。这6名戒毒人员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平时很配合工作,当时民警们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开展得很不错。 直到第二批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到来,考验才真正到来。这30余人是当日下午转送过来的,她们到达后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情绪很不稳定。在交接档案、清点物品、搜身检查过程中,一名戒毒人员压抑不住发出了低低的哭声,紧接着第二人、第三人……受到情绪感染,30余名戒毒人员全都失声痛哭,有的甚至跌坐在地上,场面几近失控。情况万分紧急,王帮媛迅速指挥民警分散戒毒人员进行情绪疏导,同时走到一名戒毒人员,蹲下身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肩膀,低声安慰她。其他民警见状,也不约而同安慰着身边的戒毒人员……渐渐地哭声小了,戒毒人员的情绪稳定下来,安全警报解除。 之后,民警们分组行动,与戒毒人员交流谈心,从拉家常到环境介绍,从政策宣传到病痛问候,沉浸在绝望与无助之中的戒毒人员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当做完最后一名戒毒人员的思想工作,此时天已渐亮。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随后的工作中,大队收集、整理、摸索出一套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成为全国艾滋病戒毒人员管理中的标杆单位,各省市同行前来取经、学习。从无到有,女子专管大队从破冰前行到砥砺奋进。 让艾滋病人感受平等尊重 感染艾滋病的戒毒人员,随时有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如何让她们在世的时候有尊严,离开的时候有体面,大队民警们用实习行动阐述进行了阐述。 龚丽,50岁,原籍湖南株洲,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她小时候被拐卖,长期居无定所,先后被强戒三次。 2013年4月初,龚丽因在荣昌的出租屋内吸毒被强戒。刚到时,龚丽骨瘦如柴却腹大如鼓,当日就被送往局中心医院治疗。在此后住院的3个多月时间里,龚丽被确诊为艾滋病、肝腹水、结核性脑膜炎。 按照所外就医的程序,大队联系其家人得知,她的老公去年因车祸去世,老公家人不愿接纳她。 没亲人管,二大队的民警们就成了她的“亲人”,大家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在单位、医院连轴转,轮流守候在病床前,给予了龚丽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 龚丽的身上多处化脓、溃烂,多脏器衰竭,大小便失禁,大队党支部发动民警捐款为其购买尿不湿等必需品,民警又自发为其买来牛奶、芝麻糊等流食增加营养,戒毒人员们也将自己多余的衣物捐献出来供其换洗备用。全队上下因为挽救龚丽而拧成了一股绳。 2013年9月16日,中秋节前夜,龚丽带着对民警的无限感激和对家人的愧疚离开人世。在北碚殡仪馆,时任大队长、现任所政治处副主任廖天晴和同事们像送别朋友一样料理完她的后事,让她体面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其实她们只是需要家人、朋友的关怀,给她们活下去的勇气和鼓励。”廖天晴表示,10年来,戒毒人员进进出出,而民警们始终坚守“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的信念对待每一名艾滋病戒毒人员。有的戒毒人员出所后结婚专程来向民警们发喜糖,也有戒毒人员在临终前打电话找民警想最后在听听她们的声音。
近年来,大队秉承着“共同面对、共同担当”的理念,同时将戒毒人民警察的作用延伸到社会中去,做到了“两帮扶、两延伸”,在队里帮扶戒毒人员的思想和困难,出所后将戒毒人员的帮扶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延伸帮扶发挥社会职能 “妈妈,我这次期末考试考了99分。”“妈妈,我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唐诗,我背给你听听。”“妈妈,你不在的时候我很听朱阿姨的话,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当儿子出现在陈凤(化名)的面前,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拉着孩子的手流下思念与悔恨的泪水。 说话的孩子叫阳阳,今年7岁,是二大队戒毒人员陈凤的儿子。作为一名非婚生子女,妈妈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后,爸爸也对他不闻不问,阳阳失去生活的依靠。无奈之下,他暂由陈凤的侄子和邻居代为照管,这让远在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陈凤无时不牵挂儿子。 大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先后派民警到当地镇政府及村委会了解核实情况,并给阳阳拍照片录视频,转交给陈凤看,解除她的后顾之忧。在亲情感化和戒毒所民警的关怀下,陈凤的情绪有了很大转变,人也比以前积极阳光了。 在走访阳阳所在学校后,民警将陈凤的情况告知学校领导,希望学校减免阳阳的一些费用。同时,积极协调陈凤的低保及其儿子的生活费等问题。
去年,民警驱车前往陈凤位于江津区某镇的家中,送去2000元帮扶金,并准予正在强制隔离戒毒的陈凤回家探视,对于一直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她来说,这是她盼望已久的“大日子”。 “谢谢所领导、谢谢大队民警多次来家慰问,帮我申请困难帮扶金,又带我回来看儿子,我再不好好戒毒,就对不起你们,对不起儿子……”陈凤热泪盈眶地说。 采访结束已是夜深,海拔600米的北碚西山坪,香樟环抱郁郁葱葱,微风拂过,你能听见树叶摩擦的声音。明天,戒毒的故事将继续在这里上演,而民警们则是这些故事里不具名的编剧和导演。 在女子专管大队10周年纪念日来临的时刻,记者祝福民警们永远快乐,在未来的日子里,教育、感化、挽救更多的艾滋病戒毒人员…… 记者 谭 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