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忠州东涧种柳,东坡种花,其实是一种代表性的种植口号,并没有搞单一化,而是桃李杏梅竹菊等普适性植物应有尽有。与之同时,他对当地特有的,既往从未见过的木莲和荔枝更是情有所钟,赏爱不已,两者中尤以荔枝为甚。 他初尝荔枝,便惊叹莫名,当即馈赠给时任万州刺史的友人杨归厚,并赠诗分享。《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开篇便写道:“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月争光。”不仅推尊为“奇果”“芳林”,而且对花、实、叶、枝所具特点逐一点赞,对昼夜间的色泽变化也不肯放过。进而又迭用比喻,如“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形容晚上成串的荔枝好比悬空火苗,清晨的荔枝缀满树间浑若美人彩裙,如“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夸耀密布的荔枝果实胜似碧空繁星相连,又仿佛珍珠成串,令人目炫,凡八喻而方休,极尽铺张扬厉。其先其后描摹荔枝特色的诗作多矣,论形象生动,细致入微,很少能够望其项背。 杨归厚尝过荔枝,打算引种到万州,白居易又赠物赠诗。《重寄荔枝与杨使君》一诗写道:“摘来正带凌霜露,寄去须凭下水船。映我绯衫浑不见,对君银印最相鲜。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吃是何年!”两个友人的心气相通,喜好相同,整首诗既见荔枝之美,又显友情之美,写得丝毫不落俗套。 白居易自己更要种荔枝。有一首诗题就叫《种荔枝》:“红颜珍珠诚可爱,白发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前种荔枝。”他把荔枝比喻为红颜珍珠,不顾自己当时已年届49岁,并且发兼二毛,满头花白,仍痴情地在所住西楼的堂前庭院亲种荔枝。明知荔枝须经十年才结果,十年后浑然不知人在何处,他也要那样做。一个“痴”字,道尽了荔枝的“诚可爱”,以及他的爱荔枝之“诚”,同时还包涵着嘉惠后人的宽仁心意。 他还将西楼命名“荔枝楼”。《摘荔枝》诗见其情趣:“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欲知州近远,阶前摘荔枝。”看得出,庭前原先就有荔枝树,果实累累,伸手可摘。《荔枝楼对酒》则另是一种情调:“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用荔枝佐酒,色与香作伴,略想一想那种情境就很别致。唯一令他遗憾的,乃在独酌无相亲,他期盼着与客共尝。 离开忠州前,白居易写过著名散文《荔枝图序》,向亲友们介绍荔枝。明代杨慎《艺林伐山》称颂“此文可歌可咏,可图可画”,事实上,此文还有历史地域经济史料的价值。除文中描述荔枝的树形、叶、花、实等的特点,大可与前引《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相互发明外,开头的一句“荔枝生巴峡间”切不可轻易放过。其中的“巴峡”,通指唐代上起戎州(今四川宜宾)、下至夔州的沿江地带,意味着荔枝远不止是盛产于忠州。 早于白居易,杜甫过戎州时,《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里已曾有句:“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到夔州以后,《解闷十二首》之九又写出了:“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间。”之十还有:“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华应见无颜色,细颗酸甜只自知。”杜诗当中的“炎方”,正可对应白文当中的“巴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杜诗还将这一地带所产的荔枝,与杨贵妃所食荔枝联系起来了。 明确的指认,见于北宋苏轼《荔支叹》。那是一首七言古诗,入题先写出了贡荔枝的状况:“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既而在写出“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之后,抨击了“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然后再点示出:“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涪,即唐代涪州,今重庆涪陵区。苏轼到过涪州,他的说法理当不是空穴来风。 一直到明清两代,涪陵仍然产荔枝。明人夏邦谟有一首七律《荔圃春风》:“南海移来种亦奇,贞姿绚烂艳阳时。焉知涪地珠林实,偏重昭阳国色知。当日曾劳人远贡,而今不复马飞驰。喜逢君德同尧舜,独重贤才不重斯。”“荔圃”址在涪陵城西长江边,据传由给杨贵妃提供贡品荔枝而得其名,“荔圃春风”曾是“涪州八景”之一。清人李天英《过荔枝园》诗只有四句:“栈阁铃声杂雨悲,马嵬谁更吊娥眉?荔枝不管兴亡恨,一夜春风满旧枝。”吊古伤今,明显浸淫着历史沧桑感。 或许晚清以降官民人等过分“不重斯”了吧,如今的“巴峡”地带,除了四川合江荔枝还有名外,重庆境内就只剩下江津塘河尚存少许良品了。其间的兴废,颇有追索的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