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他千百度

时间: 2019-03-29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998

《寻他千百度》是黄子平教授为金庸先生选编的一本散文集,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黄教授在序中说:“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家,你说,其实他在‘文学江湖’上,却是十八般‘文’艺,样样了得。”的确,书中所录散文,有的谈历史、谈小说、谈戏剧,有的聊围棋、聊绘画、聊摄影,也有涉及民俗的,等等,正所谓“天上地下,无所不谈。”不过与武侠小说相关的那几篇,我最感兴趣。起初翻开这本书,我就在想,能否从中窥见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后台一角。

小说家的第一部作品,通常与他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或者写的是他最熟悉的内容。金庸在《韦小宝这家伙》一文中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来自儿时故乡耳熟能详的传说:乾隆皇帝其实是汉人,浙江海宁陈家的子孙。而《连城诀》的主人公狄云,有真实的生活原型。金庸儿时家里有一个名叫和生的长工。和生身患残疾,是个驼子,一辈子多苦多难,受尽冤屈折磨,却始终心怀仁慈,对年幼的金庸关爱备至。和生的故事,他一直深藏心底。许多年后,已近不惑的金庸才以此为基础,写成武侠小说《连城诀》,原题《素心剑》。

我们或许认为,小说是虚构的,主要依赖想象,尤其武侠小说,怎么高兴怎么写。其实不然,武侠小说创作同样离不开生活见闻和人生经历。记得童年看电视剧《神雕侠侣》,总在心里想,杨过身边那只力大无穷、善通人性还可上天入地的神雕,要是归自己,该有多好。金庸在其原著的后记中讲,非洲有一种世界上最大的鸟,叫象鸟,体重一千余磅;他曾经在纽约博物馆中见过象鸟化石,给杨过配备一只神雕的奇思妙想就来源于此。

一九九四年十月,金庸在北大作了一场以武侠小说为题的演讲,现场有学生提问,怎会想到要塑造日月神教教主这样一个形象?金庸答,因为写《笑傲江湖》时,内地正在闹“文化大革命”,而他自己很反感搞个人崇拜,更反对无端的暴力迫害。比如,“金毛狮王”谢逊,就是因遭遇老婆被害而内心扭曲疯狂,一生残暴为恶。金庸坦言,谢逊这个人物,与“世界十大小说”《无比敌》中的船长亚海勃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真正的可怜之人。

金庸笔下,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九阴真经》都是武林至高无上的武学秘籍。经中有一段咒语般的怪文,叽哩咕噜、浑不可解,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个创意,金庸说,是受了《元朝秘史》的启发,其开头第一行为“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九个怪字。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误以为这九个字是作者姓名。后据考证,其实乃原书书名,即用汉字注音的蒙语:“蒙古秘史”。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剑,师徒两人练习时,张三丰问:你忘了多少啦?答:忘一半啦!后再问。总之,要把先前学到的剑招统统忘掉。无独有偶,老国画家关松房总结过一种“遗忘法”。他说,为对象吸引、感动后,不要急于画下来,慢慢让纷繁的印象自我淘汰,最后把那些怎么也忘不掉的印象画下来,就是鲜明的意境了。这与文学创作,可谓曲径相通。我们每天生活中见过的、听过的、读过的、想过的,有些忘了,有些则被铭记。而那些被铭记的,在心底,像种子一样悄悄萌芽,最后有一天涌现笔端,作品就如屠格涅夫所言:“像草儿那样长了出来。”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实不在别处,就在平凡生活中,就在澄澈心底里。

(作者单位:石柱县政府办公室)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寻他千百度

《寻他千百度》是黄子平教授为金庸先生选编的一本散文集,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黄教授在序中说:“金庸以武侠小说名家,你说,其实他在‘文学江湖’上,却是十八般‘文’艺,样样了得。”的确,书中所录散文,有的谈历史、谈小说、谈戏剧,有的聊围棋、聊绘画、聊摄影,也有涉及民俗的,等等,正所谓“天上地下,无所不谈。”不过与武侠小说相关的那几篇,我最感兴趣。起初翻开这本书,我就在想,能否从中窥见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后台一角。

小说家的第一部作品,通常与他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或者写的是他最熟悉的内容。金庸在《韦小宝这家伙》一文中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来自儿时故乡耳熟能详的传说:乾隆皇帝其实是汉人,浙江海宁陈家的子孙。而《连城诀》的主人公狄云,有真实的生活原型。金庸儿时家里有一个名叫和生的长工。和生身患残疾,是个驼子,一辈子多苦多难,受尽冤屈折磨,却始终心怀仁慈,对年幼的金庸关爱备至。和生的故事,他一直深藏心底。许多年后,已近不惑的金庸才以此为基础,写成武侠小说《连城诀》,原题《素心剑》。

我们或许认为,小说是虚构的,主要依赖想象,尤其武侠小说,怎么高兴怎么写。其实不然,武侠小说创作同样离不开生活见闻和人生经历。记得童年看电视剧《神雕侠侣》,总在心里想,杨过身边那只力大无穷、善通人性还可上天入地的神雕,要是归自己,该有多好。金庸在其原著的后记中讲,非洲有一种世界上最大的鸟,叫象鸟,体重一千余磅;他曾经在纽约博物馆中见过象鸟化石,给杨过配备一只神雕的奇思妙想就来源于此。

一九九四年十月,金庸在北大作了一场以武侠小说为题的演讲,现场有学生提问,怎会想到要塑造日月神教教主这样一个形象?金庸答,因为写《笑傲江湖》时,内地正在闹“文化大革命”,而他自己很反感搞个人崇拜,更反对无端的暴力迫害。比如,“金毛狮王”谢逊,就是因遭遇老婆被害而内心扭曲疯狂,一生残暴为恶。金庸坦言,谢逊这个人物,与“世界十大小说”《无比敌》中的船长亚海勃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真正的可怜之人。

金庸笔下,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九阴真经》都是武林至高无上的武学秘籍。经中有一段咒语般的怪文,叽哩咕噜、浑不可解,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个创意,金庸说,是受了《元朝秘史》的启发,其开头第一行为“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九个怪字。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误以为这九个字是作者姓名。后据考证,其实乃原书书名,即用汉字注音的蒙语:“蒙古秘史”。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剑,师徒两人练习时,张三丰问:你忘了多少啦?答:忘一半啦!后再问。总之,要把先前学到的剑招统统忘掉。无独有偶,老国画家关松房总结过一种“遗忘法”。他说,为对象吸引、感动后,不要急于画下来,慢慢让纷繁的印象自我淘汰,最后把那些怎么也忘不掉的印象画下来,就是鲜明的意境了。这与文学创作,可谓曲径相通。我们每天生活中见过的、听过的、读过的、想过的,有些忘了,有些则被铭记。而那些被铭记的,在心底,像种子一样悄悄萌芽,最后有一天涌现笔端,作品就如屠格涅夫所言:“像草儿那样长了出来。”

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实不在别处,就在平凡生活中,就在澄澈心底里。

(作者单位:石柱县政府办公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