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话

时间: 2019-04-05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353

翻阅一些我国古典诗词汇集,人们不难发现,古代诗家留下的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尤以抒写清明佳节为甚。这是因为清明前一日又为寒食节,古诗人往往将此两个节日联系起来加以咏叹。

古人描写清明的诗作,留传最广者莫过于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了。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文字通俗,易诵易记。我少小入私塾,记得也是清明节前后吧,塾师就选授了杜牧的这首诗。他并未多讲,只对第二句中的“欲断魂”三字作了些解析。可惜“少年不识愁滋味”,同学们大多听得似懂非懂。老师讲完之后,就站到讲台前拿腔作势地引领大家吟诵,同学们也纷纷起立仿学老师。老师诵到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时,忽然右手一扬,作“遥指”之状,同学们也跟着“遥指”。有些同学一扬手,竟不经意地捅到了前排同学的肩背,引得教室外面许多旁观旁听的家长哈哈大笑。

杜牧这首《清明》堪称千古流传名作。我故乡的许多中老年人无论有无文化,大多能背诵此诗。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唐诗鉴赏辞典》一书,收入唐代190多位诗人的1100余首诗歌作品,其中涉及寒食、清明等节令的甚少,但杜牧的这首《清明》在其内,更为难得的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周汝昌先生的鉴赏。周著运用中国古代“起、承、转、合”的创作理论,对该诗作了精辟分析,特别对第二句所写“行人”此时此地凄迷纷乱的心境,解说得更是鞭辟入里。受其启发,我不妨也补充两点关于此诗的阅读感受:一曰思想内容的高度凝炼;二曰艺术表现的雅俗共赏。一首短短4行28字的绝句,不仅描写了人物言行心理,渲染了环境气氛,而且叙述了事件经历,时间、地点都很具体,简直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甚或一个独幕短剧的浓缩。诗的语言生动优美,明白晓畅,绝无雕琢、晦涩之弊,不仅文人雅士诵之饶有兴味,就是寻常百姓读来也琅琅上口,真正作到了亦雅亦俗、雅俗共赏。在我看来,这些特点应该就是此诗千百年来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吧。

清明时近暮春,是雨水较多的季节。古代诗人咏叹清明之作,写到纷纷细雨的还多,宋代诗人中,沈与求《清明日晚晴》即有“正好园林藉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之句。欧阳修作《蝶恋花》词,内中也有“欲过清明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的描述。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现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的《游杏花村》一诗。谢老以77岁高龄,于1960年公历4月赴山西各地视察工作,在此期间写下了10余首律绝,《游杏花村》即是其中之一。诗曰:“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谢老写作此诗时,显然联想到杜牧的《清明》。杜诗主要抒写个人情怀,谢诗却颂扬了杏花村人创造、酿就“闻名天下”的山西汾酒。自然,对于影响诗人观察游览的纷纷细雨,谢老也表现出一丝厌烦情绪。对于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世间事物大多具有二重性质。“清明时节雨纷纷”给外出行人带来某种烦恼和不便,但对农作物的生长却是有利的。我国广大农村人民多把清明前后,视为稻粱等作物播种和植树造林的最好季节。家境稍好的人户,此时还会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柳以美化庭院。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不是就有“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的《春日绝句》吗?在更多披蓑戴笠辛勤劳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眼中,此时的纷纷细雨,更是“天街小雨润如酥”了。

春天毕竟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光,故清明节还有一些重要活动,诸如饮酒赏花、扫墓祭祖之类。不过赏花饮酒多是生活优越的文人雅士之举,像宋代诗人王禹偁这样屡遭贬谪的官场失意之士,倒在其《清明》诗中发有“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的感喟。清明节最隆重、普遍的民事活动,还是扫墓祭祖。清代诗人黄景仁诗“故乡陌上多车马,是处坟头有子孙”(《客中清明》),写的就是这件事。清明节祭祖扫墓之事究竟起源于何朝何代,各种史料说法不一,须待进一步考证。令人欣慰的是,此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历久弥盛。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还要在清明节带领群众至革命烈士墓地或陵园举行凭吊,使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国家还作出决定:在春节、国庆长假之外,再增加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假日。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是值得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永远珍惜的。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清明诗话

翻阅一些我国古典诗词汇集,人们不难发现,古代诗家留下的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尤以抒写清明佳节为甚。这是因为清明前一日又为寒食节,古诗人往往将此两个节日联系起来加以咏叹。

古人描写清明的诗作,留传最广者莫过于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了。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文字通俗,易诵易记。我少小入私塾,记得也是清明节前后吧,塾师就选授了杜牧的这首诗。他并未多讲,只对第二句中的“欲断魂”三字作了些解析。可惜“少年不识愁滋味”,同学们大多听得似懂非懂。老师讲完之后,就站到讲台前拿腔作势地引领大家吟诵,同学们也纷纷起立仿学老师。老师诵到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时,忽然右手一扬,作“遥指”之状,同学们也跟着“遥指”。有些同学一扬手,竟不经意地捅到了前排同学的肩背,引得教室外面许多旁观旁听的家长哈哈大笑。

杜牧这首《清明》堪称千古流传名作。我故乡的许多中老年人无论有无文化,大多能背诵此诗。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唐诗鉴赏辞典》一书,收入唐代190多位诗人的1100余首诗歌作品,其中涉及寒食、清明等节令的甚少,但杜牧的这首《清明》在其内,更为难得的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周汝昌先生的鉴赏。周著运用中国古代“起、承、转、合”的创作理论,对该诗作了精辟分析,特别对第二句所写“行人”此时此地凄迷纷乱的心境,解说得更是鞭辟入里。受其启发,我不妨也补充两点关于此诗的阅读感受:一曰思想内容的高度凝炼;二曰艺术表现的雅俗共赏。一首短短4行28字的绝句,不仅描写了人物言行心理,渲染了环境气氛,而且叙述了事件经历,时间、地点都很具体,简直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甚或一个独幕短剧的浓缩。诗的语言生动优美,明白晓畅,绝无雕琢、晦涩之弊,不仅文人雅士诵之饶有兴味,就是寻常百姓读来也琅琅上口,真正作到了亦雅亦俗、雅俗共赏。在我看来,这些特点应该就是此诗千百年来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吧。

清明时近暮春,是雨水较多的季节。古代诗人咏叹清明之作,写到纷纷细雨的还多,宋代诗人中,沈与求《清明日晚晴》即有“正好园林藉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之句。欧阳修作《蝶恋花》词,内中也有“欲过清明烟雨细。小槛临窗,点点残花坠”的描述。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是,现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的《游杏花村》一诗。谢老以77岁高龄,于1960年公历4月赴山西各地视察工作,在此期间写下了10余首律绝,《游杏花村》即是其中之一。诗曰:“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谢老写作此诗时,显然联想到杜牧的《清明》。杜诗主要抒写个人情怀,谢诗却颂扬了杏花村人创造、酿就“闻名天下”的山西汾酒。自然,对于影响诗人观察游览的纷纷细雨,谢老也表现出一丝厌烦情绪。对于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世间事物大多具有二重性质。“清明时节雨纷纷”给外出行人带来某种烦恼和不便,但对农作物的生长却是有利的。我国广大农村人民多把清明前后,视为稻粱等作物播种和植树造林的最好季节。家境稍好的人户,此时还会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柳以美化庭院。宋代爱国诗人陆游不是就有“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的《春日绝句》吗?在更多披蓑戴笠辛勤劳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眼中,此时的纷纷细雨,更是“天街小雨润如酥”了。

春天毕竟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光,故清明节还有一些重要活动,诸如饮酒赏花、扫墓祭祖之类。不过赏花饮酒多是生活优越的文人雅士之举,像宋代诗人王禹偁这样屡遭贬谪的官场失意之士,倒在其《清明》诗中发有“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的感喟。清明节最隆重、普遍的民事活动,还是扫墓祭祖。清代诗人黄景仁诗“故乡陌上多车马,是处坟头有子孙”(《客中清明》),写的就是这件事。清明节祭祖扫墓之事究竟起源于何朝何代,各种史料说法不一,须待进一步考证。令人欣慰的是,此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历久弥盛。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还要在清明节带领群众至革命烈士墓地或陵园举行凭吊,使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国家还作出决定:在春节、国庆长假之外,再增加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假日。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是值得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永远珍惜的。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