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某和女儿通亲情电话 “女儿,你来了!”“爸爸,我来接你回家。”日前,在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区大门前,解除强戒的向某与女儿相拥而泣。离开前,向某向二大队教导员王德华深深鞠躬:“感谢王教导员的教育帮助。”“不用谢,跟着女儿,好好生活”。目送父女俩远去,一股成就感涌上王德华的心头…… “老油条”装病逃避戒治 向某,51岁,江北区人,离异,多次强戒。 在首次谈话中,向某直接告诉王德华:“我是一个祸害,家人都不管我,巴不得我早点死。你们也不用管我了,反正也活不了几天。” 入所的前半个月,向某每天手捂着腹部,不是趴在床上就是靠在墙边,边呻吟边喊叫:“警官,我肚子痛、头晕,我要看病。”“我得了肝癌,活不了多久了”…… 一开始,民警不敢怠慢,立即带他去就医。但经医生检查,向某生命体征一切正常。每次从医院回来,向某就惹是生非,多次因违纪受到处罚。 反复数次后,大队领导结合医生诊断与向某的言行举止,判断出向某是在装病,想破罐子破摔逃避戒治。 女儿不想让人知道父亲吸毒 针对向某的情况,二大队组织召开支委会,研究制定专管专治措施。 在谈话教育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大队运用了心理矫治手段。在一次测试中,心理咨询师探知向某最在乎的人是女儿小梅,他深深地爱着女儿,但也对不能陪伴她长大的悔恨之情纠缠。王德华断定,小梅是一剂能够让向某“起死回生”的良药。 通过当地派出所、街道等多种渠道,王德华联系到小梅。小梅多次拒接电话,并明确表示:“不希望男友知道我有一个吸毒的父亲。”“别告诉他我上班的事,不然他回来后又要天天找我要钱。” 提到看望父亲,小梅一口回绝:“不去,他伤透了我们的心。在我3岁时就吸毒,到现在都无法戒掉毒瘾。”“你以为我去看过他,他就真的能把毒戒掉,别做梦了”…… “他是真的很想你,你去看他一次,听他说说好吗?”“他有错,但再给他一次机会,好吗?”王德华并不气馁,多次打电话劝说小梅,小梅的态度从最开始的抗拒到后来开始沉默。 联合帮教下表现好提前回家 由于向某经济困难,经常没钱购买日用品。王德华组织民警开展帮扶,送去保暖内衣等物资;同时,电话告知小梅这一情况并说明亲情帮教的重要意义。 不久,向某接到小梅的亲情电话。听到女儿的声音,向某的心理防线彻底打开:“女儿,我知道错了!”“女儿,我想回家。” 当得知自己表现好,女儿会来看望时,向某的眼神亮了。此后,向某变了:民警教育,他听得进;习艺劳动,他干得好;读书学习,他进步快。 从王德华处得知父亲的转变,小梅践行诺言,时常来看望他。“戒治好了,我们就回家”。会见时,小梅多次拿出红包感谢,王德华婉言拒绝,“教育戒治好吸毒者是我们的工作职责,能得到家属的肯定,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如今,向某因表现好提前40天解除强戒。他在女儿的陪伴下走出戒毒所,开始新生活。而王德华理了理警服,郑重地走进管区。他知道,还有无数个“向某”等待着涅槃重生、回归家庭和社会…… 记者 谭 剑 实习生 罗 澜 通讯员 韩凤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