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2月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部等七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各校要严格进行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发布会上强调,要正视仍有个别教师顶风违纪的现实,通过严格的监督考核进行约束,通过严肃的处理措施坚决惩处,使违规者付出代价,严重的要终身禁止从教,切实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体系 据了解,该文件从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的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保障等五方面提出15项举措,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意见》指出,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在日常、严在日常,在教师的招聘引进、考核评价、日常监督与违规惩处等方面,严格师德师风要求,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并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求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意见》强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避免重教书轻育人倾向。并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通过老带新等机制,使其尽快熟悉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方法,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 《意见》强调,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在职教师培训中要确保每学年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 此外,《意见》还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系列文件等为重点,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 制定教师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体系。强化纪律建设,全面梳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纪律要求,依法依规健全规范体系,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思想政治学习和师德素养提升面向全体教师,没有例外者。”任友群指出。 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不合格 《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在教师队伍入口上,《意见》提出规范教师资格申请认定,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制度,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建立科学完备的标准、程序,坚决避免教师招聘引进中的唯分数、唯文凭、唯职称、唯论文、唯帽子等倾向。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开展拟聘人员心理健康测评,作为聘用的重要参考。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加强试用期考察,对不合格人员取消聘用,及时解除聘用合同。高度重视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全方位考察,提升人才引进质量。 《意见》提出,各地各校要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及时将考核发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并采取针对性举措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加强整改。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取消在教师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科研和人才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格。 同时,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政府要将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测评内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师德师风问题多发的地方开展专项督导。 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校园显著位置公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举报电话、邮箱等信息,依法依规接受监督举报。探索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定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评议,向教育主管部门反馈,将监督评议情况作为学校及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 《意见》提出,要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推动地方和高校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规范,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一经查实,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 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起到警示震慑作用。建立并共享有关违法信息库,健全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和有关违法犯罪人员从教限制制度。 任友群强调,我们要正视仍有个别教师顶风违纪的现实,通过严格的监督考核进行约束,通过严肃的处理措施坚决惩处,使违规者付出代价,严重的要终身禁止从教,切实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该《意见》和2018年11月出台的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结合在一起,构建起完备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任友群说。 教育部回应北大、上财失德教师事件:对性骚扰学生行为“零容忍”
针对近期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教师违反师德师风事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12月1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目前这两所高校已经将查处结果及时对外公布,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极个别教师性骚扰学生等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零容忍”。 在2018年11月印发的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并规定了严厉的惩处措施。针对近期发生的个别教师涉性骚扰以及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师德违规事件,教育部指导督促学校依法依规从严从快进行了查处,并配合司法机关进行深入调查。 任友群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地方和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加强教育引导和日常管理。同时,要加大违规行为督促查处力度,并继续公开曝光,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评论▶▶▶ 教师严重违规终身禁教是应有的 措施 □南平 日前,教育部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一经查实,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 本月,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接连发生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事件,涉事教师分别被解聘、开除并撤销教师资格,《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出。12月16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回应指,针对近期发生的个别教师涉性骚扰,及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师德违规事件,教育部指导督促学校进行查处,配合司法机关深度调查;同时强调,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地方和高校加强管理,加大违规行为督促查处力度,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并提出对于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师,终身禁止从教。7部门联合发文以及教育部的表态,均表达了对教师严重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实际上,无论是为了防止《意见》被滥用或是因缺乏硬约束沦为纸上谈兵,合理的标准和可靠的执行方式,都是必须的。适用终身禁教的严重违规行为有哪些,什么行为达到什么程度对应怎样的处理,都应当具体列明,有细致的标准和执行方式。同时,还应该阐明学校在面对疑似教师违规行为时,有检举及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等相关部门查处的责任,否则应有连带责任。毕竟,此前为了不影响学校“声誉”而变相纵容包庇严重违规教师的情况并不罕见。 此外,对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亦应考虑周全,例如,很多国家对于有教学关系的师生恋是明令禁止的,这是由于在权力关系之中,很难判断亲密关系是否夹杂“潜规则”的因素,也可能为性骚扰及猥亵行为提供借口。 另外,《意见》提出以负面清单的形式细化教师职业准则,并建立共享有关违法信息库,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负面清单遵循“法无禁止即允许”的理念,有利于清晰具体地列出违规事项,避免规则被滥用和误伤。另一方面,将教师的严重违规违法行为留存记录并共享,有助于防止有相应行为的教师异地复出。不少国家和地区禁止聘用有性犯罪记录的人为教师,正是希望从源头上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保护。 开除有性骚扰行为的教师,对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师终身禁教,期待《意见》的出台能让这些保护措施成为常态,为学生和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提供更好的保护。 本稿件据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