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来袭,各地警方快速响应、积极应对,对于基层派出所来说,无论是前期的摸排走访,还是后续的观察关怀,交由熟悉社区工作的“片儿警”来负责再合适不过。重庆九龙坡区公安分局石坪桥派出所的杨清容就是辖区群众最熟悉的民警。用所里战友们的话来说:“抗击疫情,就要靠老杨这种群众‘最熟悉的人’!” “隔离的是病毒,不是隔离关爱”
“谢谢,谢谢杨户籍。”1月28日中午,居家医学隔离4天的造漆村小区居民老覃,收到了杨清容和社区工作人员提来的油和米,“之前你们帮我们买了菜回来,这几天自己在家做饭吃没问题,就是之后几天我们也不方便出去,怕不好买,杨户籍送来米和油,真的很及时。”“你放心,有什么就给我或者社区居委会打电话,我们想办法帮你们解决,联系方式上次都留给你了。”
56岁的杨清容是石坪桥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在造漆村社区已经工作了17个年头。疫情来袭,各级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响应,除夕夜,九龙坡区公安分局启动疫情防控工作,九龙坡公安分局各个派出所也马上开始摸排工作。深耕社区多年,杨清容的摸排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在大年初一,便梳理出9名由湖北返回重庆人员。而在接下来几天更细致的摸排中,这个数字没有上升。“杨老师管的两个段里,有近4000户、10000余在籍人口,一天之内实现精准摸排很不容易,这和他多年如一日的社区工作分不开。”谈到老杨的坚持与效率,石坪桥派出所分管社区工作的副所长黄朝兵也竖起了大拇指。 返渝人员确定,老杨第一时间会同社区及卫健部门上门检查,在确定无发热等相关症状后,医护人员指导其进行14天的居家医学隔离。 “有句话不是说,隔离的是病毒,不是隔离关爱!”杨清容说,对这些返渝人员进行医学隔离,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对邻里健康负责。“我们摸排后了解到,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武汉郊区的一些建筑工地务工,平时接触的人群也相对简单,回趟重庆就是为了跟家里团团圆圆过个年,所以我们也不能让他们这个年过得冷冷清清。”留下联系方式,这8人随时能联系到社区民警及工作人员,生活物资方面有什么紧缺,可以帮忙“代购”上户;身体情况有任何变化,也第一时间反馈;社区民警每日电话询问,隔三差五上门了解请况…… 还是拿老覃一家举例,居家隔离这些天,两口子都安心待在家里,为了给他们打气,老杨上门时把自己不多的口罩匀给了老覃。“杨户籍,你自己留着用,我们又没出门。”“我知道你们自觉性很强,这不还有个把星期隔离期就结束了吗,检查没问题的话,出门不也要戴口罩吗?我来教你怎么戴,到时候用得着。” “切断传染源,还要当信息源”
控制传染病传播有“三板斧”——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保护易感人群,在完成了摸排走访、引导隔离的工作后,杨清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所管段上一群特殊的人。 “造漆村这一片区,是原有大型国企关停并转后留下的居住区,老龄化偏大,困难群众多。”石坪桥派出所教导员伍建松介绍,“杨老师给所里反馈,光是失孤老人、五保户等高龄困难群众就有六七十人,这是我们在防控疫情中需要注意的一群人。” 这类人群本就是杨清容日常工作中关心、关怀的一群,而在这一时期,他们更是成了易感人群。“一个是老年人抵抗力比较差,有些甚至本身就有呼吸道的疾病;二来,不会上网、用手机,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少;再者就是防疫意识不够,身边没有人照顾,所以时常也要出门,却又不重视个人防护。”这个问题让老杨有点焦虑,但他明白,作为人民警察,这时候他应当迎难而上,“我们切断传染源,也要充当易感人群的信息源。” 这些老年人住在哪栋哪户,这些年老杨早已“门儿清”,挨家挨户拜访,了解老人过年期间的情况,介绍疫情情况,教授防控知识,叮嘱少出门,有困难,就打杨户籍的电话。这样一大圈走下来,老杨算是放了心,这些老年人大多有这样的思维:春节期间菜不好买,价格也贵,节前早就囤了不少蔬菜瓜果、肉蛋米面在家,物资上并不短缺,在听了老杨的介绍后,都纷纷表示:不出门。 除夕那天,杨清容接到了一个拜年电话,来电的是辖区居民李辉。平时他在外打工,本准备回渝过年,可因为这次特殊情况,响应政府和工厂号召,继续在浙江生产抗击疫情需要的物资。来电的原因,是想把自己在造漆村小区的家“托付”给老杨。李辉家的情况特殊,家有父亲和弟弟,父亲年迈,弟弟有智力障碍,在重庆主城没有亲戚,近段时间出门存在感染风险,他害怕老父亲买不了菜,过年吃饭都成问题。李辉在翻了一圈通讯录后,找到了杨户籍的电话,通话后,杨户籍让他放心:“对于有困难的群众,随时可以联系我和社区,我们会尽量帮大家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对方很感动,其实电话这头的老杨也感动:李辉外出打工好些年了,竟然还有他这位社区民警的电话,家里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杨户籍,这样的信任,怎么可以辜负。 “你是社区民警吗?你是杨户籍” 回不了家的不只李辉,还有杨户籍。 公安工作,过节如过关,春节与家人的聚少离多是常态,算起来,老杨已经有4年没有到宜宾的岳父母家过年了。岳母老年痴呆的症状已经有六七年,“现在都已经不认得我了。”说到这里,老杨总有些亏欠。半个月前,他就和爱人买好了车票,按着原计划,大年初三值完班轮休的他,就可以回宜宾陪伴老人几天。可计划赶不上变化,除夕夜,重庆公安民警全体停休,老杨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吃着年夜饭时收到消息的老杨,原本怕爱人嗔怪,没想到妻子张秋军全力支持:“舍小家为大家,你自己注意安全就是,家里我来照顾。” 其实想来也是,2003年从部队转业进入公安队伍后,老杨一直扎根造漆村,一同扎到这片土地上的,还有他的家。老杨此前早就在石桥铺安家,从通勤距离上看,从家中到工作的社区还算方便,在石桥铺生活了好些年,也习惯了。可是一当上社区民警,老杨就感受到要搞好社区工作,必须跟群众走得更近,“要群众有事随时找得到我,我一出门就能了解到最新的情况”,实现这个目标最快的方式,就是把自己也搬进造漆村。而他的爱人张秋军在退休后,除了料理家务,平时也常在社区中串门,大家知道她是杨户籍的爱人,有什么情况也跟她说,由她转达给老杨,几年下来,张秋军竟也成了“辅助警力”。 17年如一日地深入群众,让熟悉社区情况的老杨,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知道去哪里排查、谁最需要关心,大大提高了工作推进的效率。有意思的是,这种与群众的熟悉曾一度让群众感到迷惑。在去年11月的12340社情民意调查中,辖区居民胡然接到电话被问到“是否认识居住地的社区民警”时,回答了“不知道”。信息反馈到派出所后,杨清容也很是想不通,找到了小胡,“我是看着你这个孩子长大的,怎么就说不认识我呢?”小胡的回答让杨清容哭笑不得,“啊?你哪里是什么社区民警哟,你不是‘杨户籍’吗?”虽然闹了个乌龙,但杨清容却不以为意——群众对于自己是何种职务很陌生,但对这个人和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却是最为熟悉,正是对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 记者 舒楚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