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父母   

时间: 2020-05-15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943

  《家有母亲》这篇文章以前读过,特别感动。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老母亲在老伴去世多年后,被女儿从农村接到城市里生活,母亲朴实、仁爱、舍得,在平凡中影响和感动着身边每个人,母亲病故送回老家安葬,无意间她为自己赢得了人生最后的盛大场面。近来再读此文,愈加感觉像是写的我的母亲,只不过我母亲如今还在病痛中煎熬。

  我们家有兄妹五人,四兄弟和一个妹妹,我排行第三。我们那个地方算是大山区,我们几兄妹大多出生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这个天灾人祸的时期,加上孩子多,可以想象其生活是极其艰苦的。生活上怎么苦还是可以忍受的,最难以承受的是,父亲因为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贫苦人家出身的他,在那个荒唐年代竟然成了当地的走资派。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父母承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与折磨,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这辈子可能抬不起头了,前途渺茫,满怀的理想都将是幻想。父母历尽艰辛,基本上保证了我们没有饿饭。那时候,父母利用空闲在自家自留地种点很少的蔬菜瓜果,常常要很早爬山涉水走十多里路去工地上卖,忍饥挨饿和不辞辛劳才能换得两三元钱。他们日夜劳作,就是希望能为我们四个兄弟每人挣上两间农村瓦房,能让我们讨上媳妇。父母的勤劳节俭和对子女的厚爱,在我们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着。

  那个时候升学读书讲推荐,虽然我们不抱什么希望,但父母从不放弃我们上学,而且要求认真学习,还要我们考出好成绩,若考试稍有不好,回来还要受到训斥。虽然自己那时认为凭推荐肯定读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但一定要做个文化人,凭着这个想法我刻苦读书。

  终于云开雾散,我赶上了好时机,高考恢复了!我考上了学,后来还被公派出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我每一点进步都燃烧着父母的辛劳与希望。

  参加工作后,母亲60多岁了,积劳成疾,身体已有这样那样的病痛。我有了孩子后,父母商量一定要来带孙子,一方面能让我们有精力更好地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尽好当爷爷奶奶的责任。为此,母亲到了我这里,父亲留在老家操持家务。因为母亲的到来,我们虽然有孩子事情多,但也不觉得太累,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上。那时正是我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有父母的支持,我开始一点点地进步了……

  母亲在我这里时间不长,但同许多邻里建立了很好的友情,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记忆。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有许多老人家见到我还在问“你妈妈现在怎么样了,身体还好吗,怎么不来了”等等。

  20年前,父亲生病,我匆匆赶回去时他已昏迷不醒,有千言万语也没能说上一句。我在家伺候几日后,又很快回到工作岗位,不到十天就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父亲无声地走了!一幕幕情景,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每次回到老家,总喜欢在田埂地坎上走走,这可是当年父亲带领村民改田造地留下的“杰作”,至今都还发挥着作用。父亲做事向来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当地村民有口皆碑。有几年冬天修水库,父亲负责工地技术质量,几十年过去了,每每看见那一湾碧水,总有不尽的思念。他辛苦了一辈子,没过上什么好日子,总是在为我们操心操劳,父亲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但他知道有文化和读书的重要,在那个年代,他就是再艰苦也要送我们上学,因为他知道,或许有一天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以此来弥补他给孩子们带来的“连累”。

  而今,母亲快九十岁了,已是满堂儿孙,遗憾的是享清福的时光却又被病痛折磨已好几年了。儿孙虽然也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多少时间都能够陪伴在她身边。每次回家听她讲,我不在身边时,很多亲友、邻里常来看望她关心她,她说那都是亲情友情,要我记住人家的情义,做人不要忘恩负义。特别是每次回去,她都会嘱咐我,一定要走正道,千万莫要有贪心,切莫毁了自己,败了家风。

  我离开故土三十多年了,大多数梦境都在家里或是我的家乡,这就是血浓于水,这就是乡愁的原因吧,让人魂牵梦萦。

  近日重读《家有母亲》一文后潦潦散记,以慰父母。祝天下父母平安、幸福、长寿!

  (◎王绍慧 作者单位: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品味父母   

  《家有母亲》这篇文章以前读过,特别感动。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老母亲在老伴去世多年后,被女儿从农村接到城市里生活,母亲朴实、仁爱、舍得,在平凡中影响和感动着身边每个人,母亲病故送回老家安葬,无意间她为自己赢得了人生最后的盛大场面。近来再读此文,愈加感觉像是写的我的母亲,只不过我母亲如今还在病痛中煎熬。

  我们家有兄妹五人,四兄弟和一个妹妹,我排行第三。我们那个地方算是大山区,我们几兄妹大多出生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这个天灾人祸的时期,加上孩子多,可以想象其生活是极其艰苦的。生活上怎么苦还是可以忍受的,最难以承受的是,父亲因为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贫苦人家出身的他,在那个荒唐年代竟然成了当地的走资派。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父母承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与折磨,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这辈子可能抬不起头了,前途渺茫,满怀的理想都将是幻想。父母历尽艰辛,基本上保证了我们没有饿饭。那时候,父母利用空闲在自家自留地种点很少的蔬菜瓜果,常常要很早爬山涉水走十多里路去工地上卖,忍饥挨饿和不辞辛劳才能换得两三元钱。他们日夜劳作,就是希望能为我们四个兄弟每人挣上两间农村瓦房,能让我们讨上媳妇。父母的勤劳节俭和对子女的厚爱,在我们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着。

  那个时候升学读书讲推荐,虽然我们不抱什么希望,但父母从不放弃我们上学,而且要求认真学习,还要我们考出好成绩,若考试稍有不好,回来还要受到训斥。虽然自己那时认为凭推荐肯定读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但一定要做个文化人,凭着这个想法我刻苦读书。

  终于云开雾散,我赶上了好时机,高考恢复了!我考上了学,后来还被公派出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我每一点进步都燃烧着父母的辛劳与希望。

  参加工作后,母亲60多岁了,积劳成疾,身体已有这样那样的病痛。我有了孩子后,父母商量一定要来带孙子,一方面能让我们有精力更好地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尽好当爷爷奶奶的责任。为此,母亲到了我这里,父亲留在老家操持家务。因为母亲的到来,我们虽然有孩子事情多,但也不觉得太累,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上。那时正是我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有父母的支持,我开始一点点地进步了……

  母亲在我这里时间不长,但同许多邻里建立了很好的友情,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记忆。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有许多老人家见到我还在问“你妈妈现在怎么样了,身体还好吗,怎么不来了”等等。

  20年前,父亲生病,我匆匆赶回去时他已昏迷不醒,有千言万语也没能说上一句。我在家伺候几日后,又很快回到工作岗位,不到十天就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父亲无声地走了!一幕幕情景,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每次回到老家,总喜欢在田埂地坎上走走,这可是当年父亲带领村民改田造地留下的“杰作”,至今都还发挥着作用。父亲做事向来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当地村民有口皆碑。有几年冬天修水库,父亲负责工地技术质量,几十年过去了,每每看见那一湾碧水,总有不尽的思念。他辛苦了一辈子,没过上什么好日子,总是在为我们操心操劳,父亲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但他知道有文化和读书的重要,在那个年代,他就是再艰苦也要送我们上学,因为他知道,或许有一天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并以此来弥补他给孩子们带来的“连累”。

  而今,母亲快九十岁了,已是满堂儿孙,遗憾的是享清福的时光却又被病痛折磨已好几年了。儿孙虽然也很多,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多少时间都能够陪伴在她身边。每次回家听她讲,我不在身边时,很多亲友、邻里常来看望她关心她,她说那都是亲情友情,要我记住人家的情义,做人不要忘恩负义。特别是每次回去,她都会嘱咐我,一定要走正道,千万莫要有贪心,切莫毁了自己,败了家风。

  我离开故土三十多年了,大多数梦境都在家里或是我的家乡,这就是血浓于水,这就是乡愁的原因吧,让人魂牵梦萦。

  近日重读《家有母亲》一文后潦潦散记,以慰父母。祝天下父母平安、幸福、长寿!

  (◎王绍慧 作者单位: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