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建是大渡口区公安分局跳磴派出所的一名案侦民警。原本,破案和环保似乎没啥关系,但随着2015年环保法的施行,公安机关被赋予处理污染环境、破坏环境资源案件的权力,刘兆建就开启了和环保的不解之缘。 上山崖钻密林 只为一江清水向东流 跳磴镇地处长江上游干流北岸,是长江进入主城的第一站,江岸线长20公里。用刘兆建的话说:“派出所的辖区情况决定了我们打击污染环境犯罪的重点之一就是管好长江水。” 去年8月,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称,金鳌村附近有企业有私排污水嫌疑。“事关群众能不能喝上放心水,刻不容缓!”刘兆建和同事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时值盛夏,酷暑难耐,顶着明晃晃的烈日,他们沿着山路一路寻找,在一处临崖的地方找到了正在开工的家具厂。 “当时厂房正在开工,排风扇马力全开,到处都是粉尘,和暑气混杂在一起,几乎让人喘不过气。”为了不打草惊蛇,刘兆建悄悄绕到厂房背后,钻过层层密林,从又高又险的山崖慢慢往下搜寻,只为寻找直接的证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山崖处,他发现了一道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土沟,落脚之处都是没过脚面的粉尘和未经处理的污水,一旦下雨,这些污染物都可能随着雨水直接流入长江。 在收集到确切证据后,刘兆建马不停蹄开展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一举查封了3家非法排放的企业,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嫌疑人4人。 边学边做 从零开始成长为行家里手 “做环保,都是从零开始,不学不行。”对2011年起就担任案侦民警、有着近10年办案经验的刘兆建来说,环保案件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说,随着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环保案件类型也越来越多,但相关的立法都在逐渐完善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办理环保案件的能力,刘兆建一边办案,一边学习理论知识。在他的手机里有个“不懂就问”微信群,里面绝大部分是江津区检察院的检察官。 为啥大渡口区的民警和江津区的检察官们成了微友?面对疑问,刘兆建有些神秘地笑笑说:“这是我的学习窍门啊!” 原来,江津区检察院作为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指定检察院,集中管辖五分院辖区9个基层院生态环保刑事案件起诉工作,在环保刑事案件方面经验值满分。“在办理环保案件过程中,我会经常和检察官们交流,听取意见建议,提出疑问进行探讨,每次都受益匪浅!”刘兆建介绍道。 不仅学习法律知识,由于环保涉及面广,环保类知识刘兆建也没敢落下。跳磴辖区集中了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家具企业,在日常走访中,刘兆建深入学习了解家具企业的生产流程后发现,这类企业在喷漆过程形成有毒有害的生产废水净化成本较高,一般会占企业年业绩的三到五成,一些企业为贪图利益,便通过暗管、直排等方式非法排放生产废水。发现风险点后,通过暗访排查,果然发现了线索,并顺藤摸瓜查封了一批家具生产企业。 疫情期间 防控破案两不耽误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派出所的民警们几乎个个都连轴转。在承担值班、处警、巡逻和配合疫情防控等一系列工作之余,案件侦破方面刘兆建也丝毫不敢耽误,涉及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环保类案件更是不容懈怠。 2月份,正值全国上下加强疫情防控、全面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紧要关头,为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行为,该所加强了对辖区农村、山区、林区的巡逻和普法宣传。 2月25日,正在巡逻的刘兆建接到群众报警,称红胜村山上有人下网捕鸟,还把一只从网上救下的猫头鹰交给了他。刘兆建当即和同事按照线索,在潮湿阴冷的山林里四处搜寻,发现了多张安装在偏僻林地里的捕鸟网。为了尽快抓获嫌疑人,他和同事连续蹲守3日,就着寒风啃了好几顿面包,终于等到前来收网的两名嫌疑人,并将二人一举抓获,破获了这起非法捕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案。 今年初,刘兆建获评大渡口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面对荣誉,他说:“入警至今,我一直在跳磴派出所,将近10年时间,这里的山山水水我都很熟悉,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好这片美丽家园。” 通讯员 陈勤斯 记者 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