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夏天就像是长长的列车,运载热情的阳光,一路欢歌驶向季节的深处。夏至,天气迅速炎热起来,开启了久违的盛夏模式。 夏至,古称夏节、夏至节,为民间“四时八节”之一。“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测量影子长短与太阳的位置,以此确定节气以及气候变化,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古时,上至君王百官,下到布衣百姓,都对夏至节极为重视,有众多的祭祀庆祝活动。 “夏至入头九,洞扇握在手。”气温升高,扇子成了不能离手的避暑工具。小时候的乡下,夏日炎炎,几乎人手一扇,或为蒲扇,或为芭蕉扇。人们在院子里纳凉,间或串门闲谈,扇面如花,摇曳生风,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孩提时代,我曾埋怨为什么会有汗流浃背的夏天?父亲说,四季皆有时,夏天是生命中最高的温度,没有这个高温,光照不足,庄稼就不会生长,更不会结籽儿,也就不会有遍地金黄果实累累的秋天。想想也是,夏天的高温让人畏惧,可它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辩证地看待,季节转换,人间冷暖,万事万物皆同理。 夏至时节,繁忙的农事仍在进行。麦子已经收割完毕,插秧成了乡人忙碌的主题。今年干旱少雨,秧季有所延迟。河渠水量匮乏,父亲用两部抽水机,搭配使用长长的塑料水带,方才将宝贵的水抽进地里。周末,我带着孩子回到乡下老家帮父亲插秧,面向白花花的水田,背朝火辣辣的太阳,那一刻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生活并不都是充满诗意,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深深感恩。 这个时候老家正处于梅雨时节。酸酸甜甜的梅子,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雨滴,给大地带来难得的清凉和滋润。阴雨绵绵,大人们干不了活儿,孩子们也自由了。摘西瓜、钓鱼、钓龙虾、捉黄鳝,每一样都让我们兴奋不已。当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下河洗澡。老家水系众多,星罗棋布的河渠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泳池。河水清凉,打水仗、摸螺狮、挖莲藕,童年的夏天多彩多姿。 “冬至饺子夏至面。”吃夏至面是必不可少的节令饮食习俗。新收获的麦子,磨成白花花的面粉,清新的田园气息扑鼻。母亲用一根自制的擀面杖,将反复揉搓的面团做成宽宽的面条,开水入锅,加入刚菜园里掐的嫩苋菜头,出锅后香喷喷的,韧而弹牙,麦香清甜,我一口气能吃上两大碗。 夏至,蝉开始在枝头上鸣叫。老家把蝉叫做“知了”,母亲曾告诉我,知了是不爱学习的典型,每天总是在树枝上喊着“知了——知了——”,你可千万别学它。于是,我就想着捉一只知了来教训它一下。可知了站在高高的枝头,我根本捉不到,只好去捉“知了猴子”,即它的幼虫。“知了猴子”藏在树下的泥土里,上面有个小洞,比较容易辨认。捉来后,玩够了,就卖给中药店,换点零钱买糖吃。 夏至又至,又闻蝉鸣蛙声,花开半夏,美好的时光如梦如幻…… (作者作品散见《人民日报》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