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铁血晕染人生底色

时间: 2020-08-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6151

江北区公安分局部分军转警民警旧照

  昔日,他们是军人,保家卫国铁骨铮铮;而今,他们是公安民警,坚守岗位守护安宁。从橄榄绿到警服蓝,他们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在新的岗位上用铁血晕染人生底色。“八一”建军节,让我们走进江北区公安分局,去听听他们的故事。

  入伍21年←杨尚模→从警20年

  杨尚模,1980年11月入伍,先后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宜宾军分区独立第九团、武警四川省总队第五支队、武警重庆市总队第一支队,现为江北区公安分局特警支队民警。

  老杨平日负责警务技能训练,他采取理论学习、讲解示范、体会练习、实际操作、小结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民警实战能力水平,在他看来,公安民警就是要“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处理突发险情,确保群众安全。

  在一次捣毁盘踞川渝两地的特大制贩毒团伙行动中,在警方制造的“拥堵现场”,眼见犯罪嫌疑人开车就要闯卡,老杨挺身而出,用拳头砸破车窗,在各警种的密切配合下,行动圆满收官。而老杨右手食指被玻璃划伤,事后缝了3针。

  战场上遇险不乱,生活中的老杨同样是个热心肠,这些年他私下资助了几名留守儿童,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浇灌他们茁壮成长。

  入伍22年←杨玉飞→从警20年

  杨玉飞,1978年2月参军入伍,服役于武警四川总队二支队,2000年9月结束22年的军旅生涯,进入公安系统工作至今,现为江北区公安分局石门派出所民警。还有不到3个月,他就要退休了。

  “军服穿了22年,警服穿了20年,要退休了,我真舍不得!”谈起退休生活,杨玉飞并不向往,他的心留在了警营。在抗击疫情关键期,杨玉飞主动请战,加入了疫情防控巡逻督导队,担负起辖区防控巡逻、街面宣传、卡点督检等任务。疫情形势好转后,他又积极服务起企业,助力复工复产。

  其实,杨玉飞的身体并不如他的精神那般硬朗。长期劳累导致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和帕金森,医生多次建议他休息静养,但他就是放不下工作。

  进入7月汛期后,杨玉飞主动请缨,和同事一起,提前深入辖区嘉陵江段渔人湾码头海鲜批发市场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协助抢运仓储、餐饮用集装箱近50个,联系挪移车辆70多辆,引导疏散群众100余人次,查出并消除可能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10余个,确保洪峰安全过境。

  入伍4年←王煊→从警28年

  王煊,1988年在河南省武警总队服役,1992年转入重庆市公安局防暴总队,现为江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命案大队民警,命案必破快破是他给自己的硬标准。为了能够及时、快速的侦破现行命案,他曾连续28个小时不眠不休,仅用1天多的时间,就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他说:“我们拉起命案必破的红线,才可以更好地震慑犯罪,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

  为了多破积案,王煊和大队民警认真梳理江北区历年逃犯,反复阅卷、分析破案线索。在充分掌握2001年黄某某被害案的案卷资料基础上,循线追踪、调查走访,终于围绕可能关系人秘密摸排到蛛丝马迹,并通过长期蹲守,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成功抓获。王煊又顺藤摸瓜,在李某的手机通讯录中,发现可疑号码,最终,在配侦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确定另一犯罪嫌疑人袁某的可能落脚点,并在南岸区一居民楼将袁某抓获。

  入伍14年←张贤→从警8年

  张贤,1998年入伍,作为通讯兵服役于96164部队,2012年进入江北区公安分局,担任科技信息化科警务技术一级主管,负责该分局各单位的弱电基础建设和信息化运维。

  “当警察其实和当兵一样,服从命令是天职,干好工作是本分。”张贤言出必行。他虽然不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却充分依靠自身过硬的技术本领,为公安调度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用科技守护着城市的安宁。

  他们没有刑警的惊心动魄,却为那惊心动魄的瞬间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他们没有交巡警的伟岸身姿,却保证了红绿灯摄像头前定格的那一抹风景;他们守卫在公安信息化最前沿,坚守在攻坚克难的战线,多次对江北区公安分局的有线通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公安网备用网络进行安全性巡检,排查隐患,确保畅通,确保网络数据“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

  记者 杨雪 实习生 杨文韬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他们用铁血晕染人生底色

江北区公安分局部分军转警民警旧照

  昔日,他们是军人,保家卫国铁骨铮铮;而今,他们是公安民警,坚守岗位守护安宁。从橄榄绿到警服蓝,他们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在新的岗位上用铁血晕染人生底色。“八一”建军节,让我们走进江北区公安分局,去听听他们的故事。

  入伍21年←杨尚模→从警20年

  杨尚模,1980年11月入伍,先后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宜宾军分区独立第九团、武警四川省总队第五支队、武警重庆市总队第一支队,现为江北区公安分局特警支队民警。

  老杨平日负责警务技能训练,他采取理论学习、讲解示范、体会练习、实际操作、小结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民警实战能力水平,在他看来,公安民警就是要“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处理突发险情,确保群众安全。

  在一次捣毁盘踞川渝两地的特大制贩毒团伙行动中,在警方制造的“拥堵现场”,眼见犯罪嫌疑人开车就要闯卡,老杨挺身而出,用拳头砸破车窗,在各警种的密切配合下,行动圆满收官。而老杨右手食指被玻璃划伤,事后缝了3针。

  战场上遇险不乱,生活中的老杨同样是个热心肠,这些年他私下资助了几名留守儿童,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浇灌他们茁壮成长。

  入伍22年←杨玉飞→从警20年

  杨玉飞,1978年2月参军入伍,服役于武警四川总队二支队,2000年9月结束22年的军旅生涯,进入公安系统工作至今,现为江北区公安分局石门派出所民警。还有不到3个月,他就要退休了。

  “军服穿了22年,警服穿了20年,要退休了,我真舍不得!”谈起退休生活,杨玉飞并不向往,他的心留在了警营。在抗击疫情关键期,杨玉飞主动请战,加入了疫情防控巡逻督导队,担负起辖区防控巡逻、街面宣传、卡点督检等任务。疫情形势好转后,他又积极服务起企业,助力复工复产。

  其实,杨玉飞的身体并不如他的精神那般硬朗。长期劳累导致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和帕金森,医生多次建议他休息静养,但他就是放不下工作。

  进入7月汛期后,杨玉飞主动请缨,和同事一起,提前深入辖区嘉陵江段渔人湾码头海鲜批发市场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协助抢运仓储、餐饮用集装箱近50个,联系挪移车辆70多辆,引导疏散群众100余人次,查出并消除可能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10余个,确保洪峰安全过境。

  入伍4年←王煊→从警28年

  王煊,1988年在河南省武警总队服役,1992年转入重庆市公安局防暴总队,现为江北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命案大队民警,命案必破快破是他给自己的硬标准。为了能够及时、快速的侦破现行命案,他曾连续28个小时不眠不休,仅用1天多的时间,就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他说:“我们拉起命案必破的红线,才可以更好地震慑犯罪,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

  为了多破积案,王煊和大队民警认真梳理江北区历年逃犯,反复阅卷、分析破案线索。在充分掌握2001年黄某某被害案的案卷资料基础上,循线追踪、调查走访,终于围绕可能关系人秘密摸排到蛛丝马迹,并通过长期蹲守,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成功抓获。王煊又顺藤摸瓜,在李某的手机通讯录中,发现可疑号码,最终,在配侦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确定另一犯罪嫌疑人袁某的可能落脚点,并在南岸区一居民楼将袁某抓获。

  入伍14年←张贤→从警8年

  张贤,1998年入伍,作为通讯兵服役于96164部队,2012年进入江北区公安分局,担任科技信息化科警务技术一级主管,负责该分局各单位的弱电基础建设和信息化运维。

  “当警察其实和当兵一样,服从命令是天职,干好工作是本分。”张贤言出必行。他虽然不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却充分依靠自身过硬的技术本领,为公安调度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用科技守护着城市的安宁。

  他们没有刑警的惊心动魄,却为那惊心动魄的瞬间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他们没有交巡警的伟岸身姿,却保证了红绿灯摄像头前定格的那一抹风景;他们守卫在公安信息化最前沿,坚守在攻坚克难的战线,多次对江北区公安分局的有线通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公安网备用网络进行安全性巡检,排查隐患,确保畅通,确保网络数据“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

  记者 杨雪 实习生 杨文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