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山嫂”专业合作社发展蜜本南瓜
司法扶贫壮大集体经济,村民们首次分红 在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有一个叫“菜地湾大院”的院落,站在院坝前,远望一幢白色楼房,村居干净整洁,近看一条条标语醒目:“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法护人、 以德育人、以治兴人、以文化人”……不仅如此,院落前的标牌上还标着院训:“说一说过去为什么贫困,看一看今天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今后怎么去发展。” 该院坝的院主秦光美告诉记者,院落一共有10户村民,大家时刻用院训提醒自己,在院主带领下种植西瓜一起脱贫致富。 “以往,村民议事的地方一般选在村部或者村民家里。现在我们院落只要有啥子事情,就聚在我家门口,邻里、家庭闹矛盾,劝一劝、让一让,及早化解;国家政策、公益事业、农业技术等,聊一聊、帮一帮。”秦光美说,他们这样的院落在白石村叫“法治大院”。 “白石村是深度贫困乡后坪乡的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期资金投入多、建设项目多,发展带来的矛盾纠纷也不少。” 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市司法局下派白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懿告诉记者,要促进脱贫攻坚,必须以党建为核心、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风尚,推进三治融合,在“输血”背景下同时增强“血管”承接能力,并最终提升“造血”机能。 “院坝治理”应运而生。杨懿介绍,在村两委、村民小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背景下,加强以农村院落为单位的治理机制建设,实现整村善治,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特色大院别具一格 政府引导村民自治 “其实我们统称为‘法治大院’,但具体院落可结合风土人情,叫‘法德大院’‘善治大院’,名称别具特色,内涵保持一致。”杨懿介绍,命名工作由大院创建工作委员会协商确定,彰显地方特色。 大院划分的范围也不拘于形式,一般以村民“端碗饭、能聚拢”来划定单个大院范围,多少户人家则根据实际而定。方便村民在吃饭时、傍晚时、落雨时,喊一声就能聚集拢,主要遵循就近方便、议事好商的原则。 每个大院还有一个独特标识,在进入大院的路口、井边等地,就地取材砌成风貌文化标志墙、钢筋柴火字等各具特色的形式,标识出该法治大院的名字,还有能展示当地历史或者人文风情的别样设计。 大雁在飞行时,前面总会有一个领头雁。白石村的每一个院子也都有一个领头人,这个领头人的称呼既活泼又不失尊敬感,且符合本地乡风,文中开篇出现的秦光美就是菜地湾大院的“领头人”。 “60岁以上的男性领头人可称呼为‘院老’,60岁以下的男性领头人可称呼为‘院士’,50岁以上的女性领头人可称呼为‘院王’,50岁以下的女性领头人可称呼为‘院主’,我们也可以喊‘院姐’。”杨懿风趣地介绍,每个院坝还制定了各具特色的院约或院训,这些院训朗朗上口、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利于传颂。同时,选择一个本院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由院主领头,如产业发展、饮水工程、人居环境等,政府的投入和支持要与大院自治有机结合起来,自治程度高、群众意愿强的优先支持,形成示范,逐个突破,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不仅如此,每个院坝还设置一处‘礼让堂’。选一家的堂屋,作为大家平时聚集说事、调解纠纷、开会议事、热闹聊天的地方。”杨懿介绍道。 组建“让一让”调解室 让村里矛盾不上交 “院坝的矛盾纠纷一般在‘礼让堂’就化解了,村民在无法自行调解的情况下,还可以找到村委进行调解。”杨懿介绍,白石村通过不断引导村民换位思考、科学分析双方矛盾,创新性开办“让一让”调解室,让村里的矛盾不上交,实现邻里和谐相处。 “双方讲旧交,恩怨抛九霄。小事让一让,合把生产搞。”每在调解室处理完一起纠纷,杨懿喜欢用“顺口溜”做总结,而这一句顺口溜的故事还得从一本撕毁的账本说起。 去年5月13日下午,老王看到专业合作社公布的工分记录里给自己少记了一个上午,但由于找不到证据证明当天自己参加了合作社劳动,一时气急,“我得不到工分,大家都莫想得!”老王一边说,一边把合作社记录账本撕掉。第二天,老王还气不过,带了农药到理事长家里威胁要喝下农药,还提出要退出合作社,要求退还入社时交的300块钱。理事长老蔡无奈之下赶紧报警,并通知了杨懿。 “老王,我要给你竖个大拇指!”一到现场,杨懿就笑呵呵地冲着老王说到:“您70多岁了还在参加合作社劳动,我每次看到您都在勤奋努力地工作,虽然是贫困户但还在积极热心集体事业,值得肯定!” 原本以为杨懿要责怪自己,没想到反而是一顿表扬,老王的怒气瞬间消下去许多。 “但是您那句话说错了,不能说‘我得不到,大家都不得’,应该是‘我和大家都要得,做了就应该得’,”杨懿接着说,“老王作为合作社成员,应该服从管理,有意见可以提,但不能因为自己诉求得不到满足就撕坏账本,损坏公物涉嫌触犯销毁会计凭证罪,要负法律后果,严重的也可以治安处罚,喝农药更是损己不利人……” 就这样,杨懿从情、理、法结合出发,细细劝说老王。最后,老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表示要修复撕毁的账本,今后要尊重集体管理,继续在合作社工作。老蔡也回去与理事成员商议,进一步完善工时登记和公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此事顺利得到调解。 “让一让心情平和自己愉快,让一让家庭无烦儿孙安宁,让一让化了纠纷又去挣钱”。这是“让一让”调解室墙上的标语。杨懿说,不管村内是谁发生了纠纷矛盾,婚姻家庭纠纷、产业发展纠纷、基础建设纠纷、邻里矛盾纠纷,双方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把他们请到活动室来,让他们大声读一遍标语,有利于当事人释放怒气值,缓一缓、调一调,再通过四步调解法化解矛盾。 第一步:读一读、缓一缓。在调解室每个当事人座位前,都有一句必读语“我先喝口水,我笑一下再说,我让一让,就去做其他事啦”。这条必读语一读,或者默诵,可有效减轻双方对抗情;第二步:摆一摆、谈一谈。由调解员主持听取双方诉求,让双方充分表达意见,同步纪录分析,找准调解切入口;第三步:调一调、让一让。根据双方诉求,综合运用情理法各种方法调解,或者分别谈心谈话,达成共识;第四步:顺一顺、赞一赞。达成调解协议后,还要点评撮合,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彼此握手言和,互相点赞,化干戈为玉帛。 助“傻萝卜”成“菜司令” 九个山嫂顶起半边天 “白石村共有6个农业社,农业社下面以院坝为单位,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院’。”杨懿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共发展了“法治大院”“法德大院”“善治大院”“美丽大院”等10多个院坝,并以法治院坝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基层普法细胞建设和村民志智双扶,培养出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发展领头人、法律明白人,打造了不少的工作队,创立了“九个山嫂”“小强土鸡”“木棕河裸鲤”“心田花南瓜”等品牌。 “山嫂子可是我们村里的一张‘王牌’。”杨懿介绍,“九个山嫂”就是村里的9个农村妇女,她们的带头人叫张树学,今年50岁,他是看着张树学如何从“傻萝卜”变成了“菜司令”。 2018年,贫困户张树学作为社员参与了一个由外地老板到村里搞的种植生态萝卜,肩挑背扛挑粪“办”萝卜,结果产量低,卖相差,销售渠道不畅,全都亏本了。“那个时候,别人都嘲笑我,但是杨书记晓得后就帮我出谋划策,还干脆取名‘傻萝卜’,通过朋友圈帮我营销缓解损失。”张树学向记者回忆道。 2019年,外地老板撤了,张树学偏不服输:“没人领头,我就来领头,争口气,保证我们队伍不散,一定要搞个名堂出来!” 于是,村里的9个妇女,其中5个贫困户,在张树学的带领下开始抱团发展办菜、南瓜、香瓜、辣椒做渣海椒,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科学种植,产量达到20余万斤,去年在杨懿的帮忙营销下全部销售一空,户均分红达到15000元,当地人称赞她为“菜司令”。 “以前给老板打工,像这样八月大太阳的天气,我们想的是等晚点再出去干活,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是给自己打工,管它好大太阳,大家都一起把工作干完!”张树学充满豪气地说道,她们院坝的院训便是“做团结的好姐妹,做贤惠的半边天;要高兴地搞劳动,比男人还努力干!” 今年3月,山嫂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由张树学出任董事长,张树学还学会了发抖音,电商等线上营销,带领村里的“山嫂子”们勇敢追逐新的梦想。 如今,武隆区后坪乡白石村通过打造法治大院,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风尚的建设体系,努力探索基层依法治理方法,走出了一条法治扶贫新路子,涌现出了张树学等一大批优秀带头人,为全乡树立了典范。 杨懿告诉记者,通过营销白石品牌,白石村3年从“干部不愿来、群众都离乡”的市级深度贫困村变为向乡村振兴衔接发展的示范村。全村1000亩特色林果、400亩露地蔬菜、 600群中华蜜蜂、10000只香瑶土鸡的产业布局成效初显,年销售额2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户均增收突破了5000元。 “通过法治扶贫,白石村群众的法治素养得到了提升,社会和谐得到了有效促进,同时保障了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法治建设与脱贫攻坚发生了化学反应,我相信,这必将推动白石村向风景美、产业兴、民风纯、治理顺、生活富的乡村振兴迈进!”提到白石村下一步的发展,杨懿满怀希望、信心满满。 记者 王 伟 杨 雪 饶 果 图片由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提供 |